>
更要命的是,雨水里含有的酸性物质(ph值42),足以腐蚀金属和岩石。
“100万年?”
李扬的眉头拧成疙瘩,指节叩击着桌面,“等得起吗?我们的移民计划按年算,不是按地质年代算。”
“第四,臭氧层缺失。”
大气物理学家调出紫外线监测图,红色的辐射区覆盖了火星的表面,“当前臭氧浓度仅为地球的8,紫外线指数高达42(地球安全值为0-10)。
前几天投放的抗辐射细菌,暴露在外三小时就全部死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太阳紫外线直接穿透云层,在地表形成“辐射灼伤带”
——任何裸露的生物组织,半小时内就会出现细胞坏死。
这意味着,即使大气成分达标,人类也必须躲在防护罩内生存。
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如铁。
所有人都明白,火星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蜡像,远看与真人无异,近看却全是致命缺陷。
“基础参数是骨架,这些问题才是血肉。”
李扬的声音打破沉默,“骨架搭好了,该填血肉了——而且要快。”
三天后的联合会议上,秦思远团队的方案带着一股“红警式”
的粗暴与精准,投影在众人面前。
“地质夯实是核心。”
秦思远调出三维地质模型,火星被切成无数个100米x100米的方块,每个方块都标注着不同的夯实参数,“我们研的‘量子级岩石重组仪’,能通过时空技术将松散岩层的分子间距压缩30,同时注入纳米级胶结剂,让土壤承载力达到地球标准。”
方案将火星表面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每个区域的夯实标准精确到厘米:
-城市区(如规划中的“龙兴市”
):地表以下50米全层夯实,承载力≥200千帕,确保高层建筑稳固;
-农业区(如“新东北平原”
):表层30厘米保留疏松结构(孔隙度40,利于根系生长),30-50米夯实至承载力120千帕(防地下水渗透);
-雨林区:表层50厘米疏松(孔隙度50),下层夯实至80千帕(兼顾保水与抗倒伏);
-海洋与湖泊底部:全层夯实至150千帕(防止湖床塌陷引海啸);
-自然保护区:仅做基础夯实(承载力60千帕),保留原始地质风貌。
“差异化处理是关键。”
秦思远强调,“比如雨林区,表层太实了植物扎不了根,太松了又会水土流失,必须像调咖啡一样精准。”
针对大气问题和那场“百万年暴雨”
,李扬拍板用红警的天气控制器来解决。
方案讨论到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设备部署”
上——要完成如此精细的全球改造,需要覆盖火星每一寸土地的夯实设备,这意味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航天动员。
李扬的动员令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在地球掀起滔天巨浪。
“调用所有具备星际航行能力的飞行器,72小时内完成改装,加装‘量子级岩石重组仪’。”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全球航天资产分布图飞刷新,“桃源集团承担所有改装成本和燃料消耗,任务期间飞行器统一调度,所有权归火星改造指挥部。”
桃源集团的响应最为迅:月球“广寒宫造船厂”
的200艘货运飞船停止建造,连夜拆除货舱加装设备;地球轨道的“桃源空间站”
释放出1500艘小型运输舰,每艘都搭载着迷你版夯实仪;马里奥舰队的30艘主力舰则作为“旗舰”
,负责核心区域的设备部署。
龙国国家队紧随其后:1200艘“神舟”
系列飞船、500架“翔龙”
运输机、甚至连3座退役的空间站模块都被重新激活,挂上夯实设备飞向轨道集合点。
但麻烦很快来自西方。
米国nasa表声明:“愿提供600艘飞行器参与改造,但要求获得火星20的土地开权。”
欧盟则提出:“需由欧洲科学家主导大气净化项目,否则拒绝合作。”
更有几个资源小国联合宣称:“火星是全人类共同遗产,应按人口比例分配利益。”
“利益?”
李扬在全球直播中冷笑,调出改造投入清单:桃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