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天清气朗待生机分域承包绘绿图(1 / 4)

天气控制器阵列持续运转一个月后,火星迎来了四十亿年来最平静的一个清晨。

李扬站在“龙兴市”

临时基地的观测塔上,第一次摘下了头盔。

清新的空气带着一丝湿润的泥土气息涌入鼻腔,没有预想中的刺鼻气味,只有一种类似地球雨后森林的清爽。

抬头望去,天空呈现出淡淡的蔚蓝色,与地球的穹顶几乎无异,几朵蓬松的白云正悠闲地飘过,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在地面投下移动的光斑。

“大气能见度28公里。”

梁小龙举着望远镜,兴奋地大喊,“能看到‘新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了!

那雪顶跟珠穆朗玛峰一模一样!”

全息投影在观测塔前展开,实时更新着环境数据,每一组数字都在诉说着火星的蜕变:

-风:12米秒(相当于地球微风级别)

-降雨量:0(过去七天累计降雨仅5毫米)

-云量:20(以积云为主,无风暴云系)

-气温:白天平均18c,夜间平均5c(赤道区域)

从同步轨道拍摄的卫星照片更是震撼——火星表面的蓝色海洋与褐色陆地界限分明,“新太平洋”

上甚至能看到白色的浪花;“新亚马逊河”

蜿蜒穿过平原,像一条蓝色的绸带;极地的冰盖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与地球南北极的景象如出一辙。

“天气控制器把最后一点过剩能量也消耗完了。”

秦思远的虚拟影像出现在投影旁,他正指着大气环流图,“现在的大气环流已经形成稳定的三圈环流,跟地球的大气运动规律基本一致。

你看这季风带,刚好能给农业区带来适量的降水。”

李扬的目光落在“新地中海”

的位置。

那里原本是一个巨大的撞击坑,经过五次小行星撞击和地质夯实后,积水形成了内陆湖,此刻湖面上正有几只测试用的无人船在航行,传回的水质数据显示,湖水盐度已降至12,接近地球淡水湖的标准。

“从太空看,它现在就像一颗镶在红色土地上的蓝宝石。”

梁小龙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这是他用普通相机拍摄的火星日出,橙红色的太阳从“新喜马拉雅山脉”

后升起,将天空染成金红色,与地球的日出别无二致,“我把这张照片回地球,我妈还以为我去西藏旅游了。”

观测塔的警报突然轻微响起,投影上弹出一条提示:“紫外线指数72(中等强度)。”

这比一个月前的42已经下降了很多,但仍高于地球的安全值。

“臭氧层还在恢复期。”

秦思远解释道,“当前臭氧浓度180d0bs0n单位(地球平均300单位),能过滤掉60的紫外线,但还不足以让生物完全暴露在外。”

李扬点头:“是时候启动天气控制器的下一个功能了。”

天气控制器阵列的第二次启动,没有第一次的惊天动地,却更加精细入微。

1000座控制器顶端的能量射盘从红色转为淡蓝色,无数道柔和的蓝光渗入大气,像一双无形的手,开始梳理空气中的分子。

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大气成分的实时数据开始生微妙的变化:

-氧气:201→基本稳定

-氮气:71→基本稳定

-二氧化碳:82→缓慢下降

-二氧化硫:0001→快归零

“第一步,清除残余有毒气体。”

控制器总工程师的声音传来,“‘分子筛选’程序正在运行,能精准捕捉有毒气体分子,通过催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比如二氧化硫,会被转化成硫酸盐颗粒,最后沉降到地面成为肥料。”

李扬看着屏幕上二氧化硫的曲线断崖式下跌,不到两小时就从0001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这比预期的效率高出三倍,得益于星盟能量增幅器提供的精准控制力。

第二步是调节二氧化碳浓度。

天气控制器释放出的蓝光突然增强,在平流层形成无数个微型能量场,加二氧化碳与水分子的反应。

“这些能量场就像催化剂,能让二氧化碳更快地溶解到海洋中,或者被即将播种的蓝藻吸收。”

秦思远解释道,“目标是将浓度稳定在5——既高于地球(004),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又不会引温室效应失控。”

最关键的第三步是生成臭氧层。

控制器的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