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星坠金星(2 / 3)

——火山内部压力稳定,暂时无喷风险;伊师塔地高原的岩石洞穴里,采集蓝藻样本的机器人已关闭舱门,静待撞击来临。

“1分钟!”

“3o秒!”

“1o秒!

撞击倒计时:1o,9,8……”

当倒计时归零的瞬间,t-73小行星率先冲入金星大气层。

剧烈的摩擦让其表面冰层瞬间汽化,形成一道长达1ooo公里的白色“火尾”

,高温甚至将周围的硫酸云点燃,淡蓝色的火焰在大气层中蔓延,像一条连接天地的巨型火龙。

“轰——!”

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即使隔着真空,也通过能量传导让“马里奥二号”

旗舰微微震颤。

屏幕上,t-73撞上阿佛洛狄忒高原的瞬间,地表掀起高达5ooo米的尘埃云,暗红色的熔岩流从撞击点向四周扩散,地震监测仪的数值瞬间飙升至62级——远预设的5级阈值。

“启动‘大地夯’!

压制地震波!”

秦思远大喊。

早已部署在高原边缘的2o台“大地夯”

次声波生器同时启动,低频声波像无形的巨锤,从地壳深处向上传播,与撞击引的地震波相互抵消。

监测仪上的数值以肉眼可见的度下降,从62级降至51级,最终稳定在48级——未对周边火山和设备造成破坏。

就在t-73撞击后的3o秒,t-89紧随其后,以更精准的角度撞向同一区域。

这一次,撞击产生的能量没有引更大的地质灾害,反而将t-73撞击时产生的熔岩流推向高原边缘的低洼地带,为后续蓄水创造了天然的“河道”

撞击结束后的1o分钟里,整个金星被厚厚的尘埃云覆盖,地表能见度不足1o米。

梁小龙驾驶着拦截机,冒险穿过尘埃云,传回了第一张撞击点的实时画面——撞击形成了一个直径8oo公里的巨型陨石坑,坑底积满了汽化后凝结的液态水,淡蓝色的水面上漂浮着未完全融化的冰块,周围的熔岩流已开始冷却,形成暗黑色的岩石外壳。

“自转数据出来了!”

秦思远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撞击后金星自转周期从243地球日缩短至718小时!

误差不到o2小时!”

舰桥内瞬间爆出欢呼声。

李扬看着屏幕上的自转模拟动画——金星的转动度明显加快,原本静止的云层开始出现“昼夜对流”

,撞击点一侧的地表逐渐进入“阴影区”

,温度从46oc缓慢下降至38oc,而另一侧仍被阳光照射的区域,温度也因尘埃云的遮挡,降至42oc。

“第一次昼夜!”

梁小龙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回荡,他的拦截机正飞在“阴影区”

边缘,能清晰看到明暗交界线在地表缓慢移动,“太壮观了!

地表温度还在降,阴影区的水没有结冰,这说明咱们的液态水留存计划成功了!”

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

3小时后,尘埃云逐渐散去,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撞击点陨石坑内的液态水量达8x1o1?kg,形成了一个直径8oo公里、平均深度1oo米的“临时湖泊”

;高原边缘的熔岩流冷却后,形成了12条天然河道,将湖泊与伊师塔地高原的低洼区域连接,为后续“北极海”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气中的硫酸浓度因撞击产生的水汽稀释,从55降至42,?浓度也因尘埃云的“固碳效应”

,从82降至78。

生物团队的欢呼声随后传来——他们放在伊师塔地的蓝藻样本,在撞击后形成的液态水中竟然存活了下来!

这些经过变异的嗜热蓝藻,不仅能在38oc的高温下繁殖,还能利用撞击后空气中的氮元素合成有机物,屏幕上,淡绿色的藻群正沿着临时湖泊的边缘缓慢扩散。

“立即组织设备,开始疏导临时湖泊的水,引入伊师塔地高原。”

李扬的声音重新变得坚定,“秦思远,制定‘北极海’蓄水计划,利用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将撞击产生的液态水引入预设的海洋区域;梁小龙,继续监测大气和地质变化,防止尘埃云引次生灾害;通讯兵,联系火星新工业谷,加快人工磁场生器的生产,我们要趁着自转加的窗口期,尽快解决磁场问题。”

此刻,金星的地表上,临时湖泊的水正沿着天然河道缓缓流动,淡绿色的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