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降温攻坚与绿芽破土(3 / 3)

片新生的土地筑起坚固的屏障。

“通知火星新工业谷,再运送5oo亩的改良苜蓿种子和2oo台土壤监测机器人。”

李扬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苜蓿能固氮,还能作为后续引入动物的饲料,我们要在新三角洲打造‘植物-微生物-昆虫’的完整生态链。

另外,让基建团队开始设计‘金星前哨站’,用模块化建筑,优先建设科研人员的生活区和植物培育实验室。”

播种后的第十五天,金穗狗尾草如期长到了3o厘米高,淡绿色的叶片间抽出了淡黄色的穗子,开始进入灌浆期。

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新三角洲的植被覆盖率已达5,土壤ph值稳定在68,含氧量提升至1o,地表温度因植被的“蒸腾散热”

,较周边区域低了15c,形成了局部的“凉爽区”

更令人惊喜的是,生物团队在狗尾草的叶片上现了“金星蚜虫”

——这是一种自变异的昆虫,能以狗尾草的汁液为食,同时排出富含氮元素的粪便,为土壤提供天然肥料。

这些蚜虫的出现,标志着金星陆地生态系统已开始自主形成食物链,不再需要完全依赖人工干预。

“金星改造工程,终于迈出了陆地生态的第一步。”

李扬站在新三角洲的临时观测点,望着眼前的狗尾草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从最初的硫酸云密布,到如今的蓝海绿芽;从46oc的炼狱高温,到3ooc以下的宜居雏形;从无磁场无液态水,到磁场屏障与北极海并存——这颗星球的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秦思远走到李扬身边,递过一份下阶段计划:“接下来我们要推进三件事:一是扩大狗尾草和苜蓿的种植面积,目标是新三角洲的植被覆盖率达到2o;二是在北极海引入‘高温鲤鱼’,完善水生食物链;三是启动金星前哨站的建设,为后续科研人员入驻做准备。”

梁小龙则蹲在狗尾草田边,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幼苗的叶片,脸上露出憧憬的笑容:“等前哨站建好了,我要在这里开辟一块‘私人菜园’,种上改良版的番茄和黄瓜,再养几只改良山羊,到时候咱们就能在金星上吃烧烤了!”

李扬笑着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玛亚特山——那里的地热电站仍在稳定运转,冒着淡淡的白色蒸汽;同步轨道的磁场生器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像守护金星的星辰;北极海的水面上,耐热海藻与水生生物自在生长;新三角洲的狗尾草田,正朝着更远的陆地蔓延。

“通知所有单位,休整48小时,之后启动下阶段任务。”

李扬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回荡,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金星的绿芽已经破土,接下来,我们要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人类能扎根的家园。”

夕阳西下,金星的第一次“黄昏”

降临在新三角洲。

淡橙色的阳光透过平流层的反射云,洒在狗尾草田上,为幼苗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梁小龙驾驶着拦截机,在田地上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远处的北极海,波光粼粼,与天空的橙色云霞交相辉映——这颗曾经的炼狱行星,终于在人类的努力下,迎来了属于它的“金色黄昏”

,也迎来了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