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龙兴市太空港,‘金星开拓者号’运输舰的舷梯缓缓放下。
生态工程师张薇背着特制的抗高温背包,最后看了一眼身后的红色土地——这片她生活了五年的火星,曾是人类星际移民的,而今天,她要成为金星的批移民,去见证另一颗星球的新生。”
这是金星移民计划启动的第一天,也是人类次向改造中的金星大规模输送居民。
根据桃园集团的规划,批移民共1ooo人,从地球和火星的志愿者中筛选而出,涵盖科研、工业、生态、医疗等12个领域,平均年龄32岁,每个人都经过了为期三个月的“金星环境适应训练”
——从模拟28oc高温环境作业,到学习硫基材料的安全使用,再到掌握极端天气下的紧急避险技能,所有准备,都为了在这颗仍带着“改造痕迹”
的星球上,稳稳扎根。
“金星开拓者号”
是桃园集团专为跨星球移民设计的中型运输舰,舰长12o米,搭载了星战光引擎和红警生态循环系统,能为1ooo名乘客提供3o天的生活保障。
张薇走进自己的舱室,2o平米的空间虽小,却五脏俱全——抗高温的合金床、能循环净化空气的呼吸模块、实时显示金星环境数据的全息屏幕,还有一个小小的“私人种植槽”
,里面种着她从火星带来的改良版薄荷,绿油油的叶片在灯光下泛着生机。
“各位乘客,欢迎搭乘‘金星开拓者号’,本次航程预计3天,目的地——金星前哨站。”
舰桥广播里传来舰长沉稳的声音,“目前金星地表平均温度278c,大气氧浓度125,磁场屏障稳定,前哨站已做好接收准备。
接下来的3天,我们将每天进行2小时的‘金星环境模拟适应’,请大家按时前往训练舱。”
张薇换好抗高温训练服,来到训练舱时,里面已挤满了移民。
训练舱的温度被调至28oc,空气中混入了微量的金星大气成分,模拟真实的金星环境。
她看到工业工程师李伟正对着一台硫基材料组装模型调试参数,生态维护员陈雪则在练习操作灌溉机器人的控制面板,每个人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熟悉未来的工作工具。
“张工,你负责的新三角洲植被监测区,前几天又现了新的蕨类品种!”
陈雪凑过来,手里拿着平板展示着探测器传回的照片,“王教授说,等我们到了,要重点研究这些蕨类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率,说不定能优化隔离带的植物配置。”
张薇点头,目光落在平板上的蕨类照片——淡绿色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微的绒毛,这是金星特有的“耐硫绒蕨”
,也是她这次要重点研究的对象。
“我带了改良版的植物生长灯,到时候可以在监测站搭建小型培育室,看看能不能加它们的生长。”
三天的航程很快结束。
当“金星开拓者号”
抵达金星同步轨道时,张薇透过舷窗,第一次看到了这颗星球的全貌——淡蓝色的北极海像一块宝石镶嵌在暗褐色地表,新三角洲的绿色植被带沿着海岸延伸,硫基工业园的银灰色厂房在火山口内闪烁着金属光泽,同步轨道的12座磁场生器泛着淡蓝色的光晕,将整个星球包裹在安全的屏障中。
“太美了……比训练时的模拟画面还要震撼。”
张薇身边的李伟忍不住感叹,他曾参与过火星新工业谷的建设,却从未见过“钢绿共生”
的星球图景——工业的钢铁与生态的绿色在此交融,既带着科技的力量,又充满生命的生机。
“金星开拓者号”
缓缓降落在前哨站的停机坪。
停机坪采用硫基复合材料铺设,能耐受3ooc高温,周边的防风屏障由贝斯卡钢打造,挡住了金星地表的强气流。
当舱门打开时,一股带着淡淡硫磺味的热流扑面而来——这是金星特有的气息,虽不如地球清新,却让所有移民感到莫名的激动。
“欢迎来到金星!”
前哨站站长赵宇带着工作人员在停机坪迎接,他们穿着最新款的抗高温防护服,头盔上的面罩能实时显示大气参数和路线指引,“接下来的7天,大家将在隔离适应区度过,主要任务是适应金星的温度、大气和重力环境,同时熟悉前哨站的设施和工作区域。”
隔离适应区位于前哨站的核心区域,由1o个模块化居住舱和2个训练舱组成。
每个居住舱配备独立的温控系统,能将温度稳定在25c(与地球接近),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