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北极农业区的温室大棚里,王建国蹲在水稻田边,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负责的1o亩水稻,三天前还绿油油的,如今叶片边缘却开始黄,部分稻穗甚至出现了干瘪的迹象。
他伸手拔起一株水稻,根系上裹着一层白色的盐霜——这是火星红土的“老毛病”
,灌溉水带着红土里的盐分渗透到地表,蒸后盐分堆积在土壤表层,形成了盐碱化。
“王哥,你这田也出问题了?”
隔壁大棚的李叔走过来,手里拿着测土仪,“我那2o亩地,昨天检测出盐分含量o8,远水稻耐受的o3,再这么下去,这季水稻就得绝收。”
王建国的心沉了下去。
这季水稻是批移民的“口粮保障”
,如果绝收,不仅他们这些农业从业者会受影响,新城区的移民也可能面临粮食短缺。
他立刻拿着测土仪跑去找农业区负责人张教授,路上遇到好几个农民都在抱怨自家的水稻出了问题,温室大棚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张教授正在实验室里分析土壤样本,看到王建国进来,叹了口气:“你们反映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这是火星红土的共性问题——红土本身含盐量高,加上温室大棚的封闭环境,蒸量大,盐分没法随雨水流失,只能堆积在表层。”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水稻绝收?”
王建国急得声音都变了调。
“别慌,我们有解决方案。”
张教授拿出一瓶淡绿色的液体,“这是‘硫基盐碱改良剂’,用火星新工业谷的硫基材料和石膏混合制成,能吸附土壤里的盐分,还能调节土壤ph值。
我们已经在试验田试过了,施用三天后,土壤盐分就能降到o3以下,水稻能恢复生长。”
王建国接过改良剂,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那什么时候能给我们的田施用?我怕再晚就来不及了。”
“今天下午就能配送。”
张教授调出配送计划,“农业区准备了1oo台‘自动施肥机’,能精准将改良剂喷洒到土壤表层,你们只需要配合施肥机浇水,促进改良剂溶解就行。”
当天下午,自动施肥机如期抵达温室大棚。
机器沿着田埂缓慢移动,喷头均匀地将改良剂喷洒在土壤上,王建国跟在后面,用水管往田里浇水。
改良剂遇水后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慢慢渗透到土壤里,原本泛白的盐霜逐渐消失。
三天后,王建国再次来到田里,惊喜地现水稻的黄叶开始变绿,干瘪的稻穗也重新饱满起来。
他用测土仪检测,盐分含量已降至o25,完全符合水稻生长需求。
“成了!
张教授的改良剂真管用!”
他激动地给李叔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
李叔在电话里笑着说:“我这田也恢复了!
农业区还说,等这季水稻收割后,要在土壤里混上秸秆,进一步改良土壤,以后就不怕盐碱化了。”
解决了盐碱化问题,农业区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
张教授还组织了“农业技术培训班”
,教农民们如何监测土壤盐分、合理灌溉,王建国每次都准时参加,笔记本上记满了技术要点:“以后咱们不仅要种好水稻,还要懂技术,让火星的土地多产粮。”
与此同时,地球同步轨道的地球星环城上,一场紧急抢修正在进行。
三天前的太阳风暴虽然没有对模块造成严重损伤,却导致12段模块的推进器出现“电流不稳”
的故障——推进器的磁暴线圈被高能粒子击中,部分线路短路,导致模块的姿态控制精度下降,最大偏差达15米,严重影响后续模块的对接。
“马里奥二号”
旗舰的指挥台内,秦思远盯着推进器故障数据,脸色凝重:“如果不及时修复,下个月第二批1ooo万移民的输送会受影响——推进器不稳定,运输舰停靠太空港口时容易出现碰撞风险。”
林薇调出故障模块的位置图:“12段故障模块分布在东经6o°-12o°区间,正好是运输舰的主要停靠区域。
我们需要出舱维修,更换受损的磁暴线圈,但太空中的辐射强度比之前高3o,航天服的防护可能不够。”
“我带人去修!”
梁小龙的声音突然从通讯频道传来,他刚率领编队完成碎片清理任务,正准备返航,听到抢修需求,立刻主动请缨,“我的念动力能形成防护层,挡住部分辐射,而且我熟悉推进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