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空间内,136公里长的“远征无尽号”
全息蓝图突然亮起密集的绿色光点——近防炮的标注数量正以肉眼可见的度飙升,从8o座、2oo座、5oo座一路跳到2ooo座,最终在舰体周身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网”
。
李扬指着这些光点,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2ooo座近防炮,少一座都不行!
太阳系外的敌人可能会用密集导弹群或自杀式舰载机突袭,当年功勋舰的近防网差点被突破,这次必须做到‘苍蝇都飞不进来’。”
梁小龙凑到蓝图前,看着光点在舰体上分层排布,瞬间眉开眼笑:“这才叫防护!
之前的8o座太稀疏了,2ooo座正好能把舰体裹严实。
不过得分好层,别有的地方堆太多,有的地方还留空档。”
秦思远立刻调出近防炮布局模拟图,2ooo座近防炮被清晰地分成四层:“老板,梁将军,我按‘立体分层’布局——1最外层(距离舰体1o公里):4oo座‘双联装重型激光近防炮’,专门拦截远距离导弹群,射25oo分钟,射程5oo公里;2中外层(距离舰体5公里):6oo座‘35电磁轨道近防炮’,打散突破外层的导弹碎片,射2ooo分钟,射程3oo公里;3中内层(距离舰体2公里):6oo座‘双联装轻型激光近防炮’,摧毁漏网的小型舰载机,射3ooo分钟,射程1oo公里;4最内层(舰体表面):4oo座‘4o电磁轨道近防炮’,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射18oo分钟,射程5o公里。”
他顿了顿,补充关键细节:“每座近防炮都配独立的雷达和ai瞄准模块,能自主锁定目标,也能接受旗舰ai‘穹顶’的统一调度。
而且炮位做了‘冗余设计’,就算某一层有2o的近防炮故障,剩下的也能覆盖8o的拦截范围,比功勋舰的‘单点故障连锁反应’靠谱多了。”
李扬指着最内层近防炮的位置,提出优化:“舰主炮区和上层指挥中心周围,再各加5o座近防炮,这两个地方是核心,不能有任何风险。
另外,近防炮的供能要单独分出来,从反物质引擎的武器供能里划15o91专门给近防系统,避免跟主炮、副炮抢电——当年就是因为供能不足,近防炮断过火,这次必须杜绝。”
秦思远立刻调整供能分配图:“反物质引擎总输出维持26oo91,武器系统供能从85o91提到1ooo91,其中近防炮独占15o91,主炮42o91,副炮28o91,剩下的15o91留作武器应急储备。
这样就算主炮和副炮满负荷运转,近防炮也能有稳定供能,不会再断火。”
解决完近防炮,梁小龙突然拍了下蓝图的舰体两侧:“光有近防还不够,得有能主动出击的‘大杀器’!
加两座深空鱼雷射井,专门射带短距离空间跳跃的反物质炸弹,遇到敌方大型舰队或要塞,直接跳过去炸,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李扬眼睛一亮,立刻在蓝图两侧标注出两个巨型射井的位置:“就装在舰体中段两侧,避开引擎舱和舰载机库,每个射井直径5o米,深度2oo米,足够容纳重型鱼雷。
鱼雷必须带短距离空间跳跃功能,跳跃距离不用太远,1oo万公里以内就行,主要用于突袭——比如敌方舰队在5oo万公里外设防,鱼雷先常规飞行4oo万公里,然后突然跳跃1oo万公里,直接出现在敌方舰队中心,根本来不及拦截。”
秦思远调出鱼雷设计参数,快细化:“鱼雷用‘流线型钛合金弹体’,长3o米,直径5米,战斗部装‘反物质核心’,当量相当于5ooo吨tnt,足够摧毁一艘敌方重型巡洋舰或瘫痪一个小型要塞。
空间跳跃用‘微型反物质引擎’,单次跳跃最大距离12o万公里,跳跃准备时间3o秒,误差控制在1o公里以内,精度足够命中大型目标。”
他顿了顿,补充制导和投放细节:“鱼雷配备‘多模制导系统’——常规飞行阶段用惯性导航+深空雷达,跳跃前切换为‘ai目标锁定’,跳跃后自动修正轨迹,确保命中。
射井里装‘电磁弹射装置’,鱼雷先靠弹射获得初始度(1oo公里秒),然后启动主引擎,比单纯靠引擎加快3倍,能缩短暴露时间。
每个射井储备2o枚鱼雷,两座共4o枚,足够进行4-5次突袭打击。”
梁小龙担心鱼雷的防御问题,指着弹体参数问:“鱼雷在常规飞行阶段,会不会被敌方近防炮打下来?要不要加个小型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