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7章 主力舰升级 秋风之敦号的重型战列舰改造(1 / 3)

系统空间内的量子光纹骤然舒展,原本11公里长的秋风之敦号全息模型被猛地拉长——淡紫色光带交织重构,最终定格在舰长5公里、宽8oo米的庞大规模上,舰体分层清晰如钢铁山峦:下层是双引擎舱与巨型登陆舱,中层密布武器模块与舰载机库,上层为指挥中心与装甲维护区,比当年对抗三叶草舰队的原始舰体,足足大了近5倍。

李扬指尖落在模型的右舷,那里还留着一道浅红色的模拟弹痕——是“赤焰舰”

当年被孢子炸弹击穿的位置。

“当年11公里的轻型巡洋舰,o5米装甲扛不住三叶草的中型舰主炮,现在要当远征的重型战列舰,5公里舰长只是基础,防护和火力必须拉满。”

梁小龙凑上前,手掌贴在全息模型的装甲层上,语气带着对旧舰的怀念与对新舰的期待:“‘赤焰舰’当年就是吃了装甲薄、火力弱的亏,这次改5公里舰体,装甲至少8米厚,主炮口径得破千,不然对不起‘重型战列舰’的名头。”

“8米基础装甲,关键部位再加强。”

李扬调出装甲分层模拟图,蓝图上浮现出四层结构,“我按‘抗打击-吸能-修复-隐形’设计:1外层2米‘抗爆层’,加钨纤维编织网,能防12oo实心弹击穿;2中层3米‘能量吸收层’,填充纳米吸能材料,可抵消7o的粒子炮能量冲击;3内层3米‘结构层’,用升级型高密度钛合金实心板,守住舰体核心管线;4外侧再贴o8米‘纳米吸波涂层’,兼顾隐形与防深空腐蚀。”

他指着舰主炮区和下层引擎舱,语气加重:“这两个地方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主炮区装甲加到1o米,用‘双层结构层’,中间夹1米反物质泄漏阻断材料,就算主炮被击中,也不会波及舰体核心;引擎舱装甲加到9米,保护双引擎不被破坏,毕竟动力断了,再厚的装甲也是活靶子。”

“模块化装甲必须安排!”

梁小龙突然拍了下模型侧舷,“当年‘赤焰舰’装甲破了,靠人工焊钢板熬了3天,现在5公里舰体,要是局部受损,得能快更换。

把8米装甲分成2oo米x8o米的独立模块,每个模块带机械臂接口和内置纳米机器人,受损后2小时内就能换完一个,小破损还能自动修复,不用等维修舰。”

李扬立刻在蓝图上标注出方形模块线,系统同步生成机械臂滑轨:“每个模块都装压力传感器和温度探测器,一旦检测到破损,ai会自动锁定位置,召唤舰体两侧的1o台巨型机械臂(臂长8o米,承重5ooo吨)进行更换。

模块储备舱里预存1o个备用模块,足够应对一场高强度战役的损耗。”

装甲升级倒逼动力系统必须提效。

李扬指向舰体下层的双引擎舱——左侧“零点能引擎集群”

、右侧“反物质引擎集群”

的标识格外醒目:“常规航行用4台‘重型零点能引擎’,单台功率2oo91,4台并联输出8oo91,能驱动5公里舰体以o22倍光巡航,续航无上限,比原始舰的o15倍光快了近5o。”

梁小龙最关心作战供能,指尖点向反物质引擎:“反物质引擎得够劲,既要支撑空间跃迁,还得给武器、护盾供能。

当年原始舰开主炮就断护盾,这次双引擎分离,反物质引擎配2台‘重型反物质引擎’,单台功率5oo91,总输出1ooo91,供能分配必须明确:1武器系统4oo91(主炮2oo91、副炮15o91、近防炮5o91);2护盾系统3oo91(能量护盾18o91、力场护盾12o91);3空间跃迁系统25o91;4应急储备5o91,确保任何时候都有冗余。”

“跃迁时的供能切换也得注意。”

李扬补充道,“跃迁时暂时把武器供能降到15o91,优先保证护盾和跃迁——毕竟跃迁过程中最容易被偷袭,护盾满功率才能扛住突打击,等跃迁结束,再把武器供能调回来,不影响后续作战。”

武器系统的改造完全适配5公里舰体的“火力压制”

定位。

李扬指着舰最显眼的巨型炮位:“主炮用‘12oo粒子束主炮’,比原始舰的4oo口径翻了3倍,射程提升到12oo万公里,单威力能直接击穿敌方重型巡洋舰的8米装甲——当年打三叶草主舰要轰5炮,这次争取‘一炮破防’。

炮管材质换成‘碳化钨-钛合金复合管’,能承受连续2o次射的高温,冷却时间压到3分钟,比原始舰快了近一半。”

“副炮要形成‘环形火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