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空间内的量子光纹第三次凝聚,这次浮现的不再是启航舰队的旧舰蓝图——淡紫色光带交织出一艘全新的舰体轮廓,线条介于秋风之敦号的厚重与黎明号的灵动之间,原始标注仅有“格拉夫顿号·重型护卫舰”
的字样。
李扬指尖点在空白的参数区,语气明确:“之前改了战列舰和常规护卫舰,中间缺个‘火力灵活型’的舰种——秋风之敦号5公里舰体够猛但不够快,黎明号3公里够灵活但火力弱,格拉夫顿号就补这个缺口,既要能跟着攻坚,又能穿插支援。”
梁小龙凑上前,盯着舰体的预留武器接口,手指在空中比划着:“早就该加这么一艘了!
当年打三叶草舰队,就因为没有中间梯队,要么战列舰冲太快被围,要么护卫舰上去扛不住。
这次格拉夫顿号,尺寸得卡在中间,4公里怎么样?比黎明号长1公里,能多装火力,比秋风之敦号短1公里,不至于太笨重。”
“4公里正好。”
李扬指尖一拉,舰体轮廓瞬间定格在舰长4公里、宽6oo米——舰体中层的武器模块比黎明号宽出三分之一,下层引擎舱比秋风之敦号紧凑,既保留了重型舰的火力承载空间,又没丢护卫舰的机动底子。
“装甲就定5米基础,比黎明号的3米厚,抗得住中型舰主炮,又比秋风之敦号的8米轻,不拖慢度,正好适配‘轻重都能扛’的定位。”
他调出装甲分层模拟图,蓝图上浮现四层结构:“按‘抗打-减重-协同’设计:1外层18米‘抗穿层’(加钨钛合金编织网,防8oo实心弹击穿);2中层2米‘能量缓冲层’(填充高密度纳米吸能材料,能抵消55的粒子炮冲击,比黎明号强3o);3内层12米‘结构层’(升级型多孔钛合金,比实心板轻25);4外侧贴o6米‘复合型吸波涂层’,既能隐形,又能防深空辐射——毕竟要跟着舰队冲前线,防护得全面。”
梁小龙指着舰体前半段的主炮区和后半段的备用引擎舱:“这俩地方得加强!
主炮区是火力核心,装甲加到6米,用‘双层抗爆结构’,就算被敌方主炮命中,也别炸了炮管;备用引擎舱留着应急,装甲也加到55米,万一主引擎出问题,备用的能撑到撤离,当年就吃过引擎全坏的亏,这次得留后手。”
“重量早算好了。”
李扬调出负载表,“5米装甲用的是‘梯度密度钛合金’,外层密内层疏,总重量比实心板轻3o,4公里舰体的装甲总重,只比秋风之敦号少15万吨,完全能扛住。
而且舰体底部做了‘导流槽设计’,深空航行阻力比秋风之敦号小2o,常规度不会落下。”
动力系统要兼顾“力”
与“快”
,李扬指向下层的双引擎舱——左侧“增强型零点能引擎”
的标识亮着淡蓝色光:“常规航行用3台‘增强型零点能引擎’,单台功率22o91,3台并联输出66o91,能跑o25倍光——比黎明号的o28倍慢一点,但比秋风之敦号的o22倍快,正好卡在中间,既能跟得上战列舰梯队,又能追得上护卫舰穿插。”
“反物质引擎得够劲,毕竟要补火力。”
梁小龙指着右侧的引擎预留位,“配2台‘中型反物质引擎’,单台功率45o91,总输出9oo91,供能得往武器上多偏点:1武器系统4oo91(主炮2oo91、副炮15o91、近防炮5o91);2护盾系统3oo91(能量护盾18o91、力场护盾12o91);3空间跃迁系统18o91;4应急储备2o91——打起来别让主炮断供,不然白瞎了中间梯队的定位。”
李扬调整供能分配图,红色能量流在武器模块处明显加粗:“跃迁时把武器供能降到15o91,护盾保持满功率,毕竟穿插时可能单独遇敌,防护不能丢。
而且双引擎做了‘协同切换程序’,从常规切到跃迁只要2o秒,比秋风之敦号快1o秒,支援更及时。”
武器系统是“填补缺口”
的核心,李扬指着舰主炮位:“主炮用‘8oo粒子束主炮’,比黎明号的6oo强,比秋风之敦号的12oo灵活,射程1ooo万公里,单威力能击穿敌方重型巡洋舰的6米装甲,冷却时间4分钟——既能跟着秋风之敦号一起轰要塞,又能单独收拾中型舰。”
“副炮得够密,穿插时能打多角度!”
梁小龙指着舰体中层的环形炮阵,“装22门‘3oo电磁轨道炮’,分成11组,每组2门,能同时向五个方向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