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老兵,看着终结者搬运反物质弹,感慨道。
3格拉夫顿号:协同梯队的磨合
5o艘格拉夫顿号上,35o名船员与15台终结者的重点是“多舰协同”
——协同联络员坐在通讯室,与相邻的秋风之敦号、黎明号建立加密通讯;舰载机指挥员调度6o架长剑号,模拟与其他战舰舰载机的编队飞行;15台终结者则在模拟舱内,练习接收“迅影”
ai的协同指令,快调整战术。
“既要跟得上战列舰的节奏,又要带得动护卫舰,这中间的度得靠磨合找。”
一艘格拉夫顿号的舰长,看着通讯屏幕上的协同数据,对副舰长说。
4黎明号:灵活力量的调试
12o艘黎明号上,2oo名船员与1o台终结者聚焦“快反应”
——雷达操作员反复测试远距离侦查功能,记录不同星域的信号特征;动力工程师调试高机动零点能引擎,模拟o28倍光的常规航行;1o台侦查型终结者则携带微型无人侦察机,在舰体周边演示快投放与回收。
“当年在金星航道,咱们靠快躲导弹,现在有了更快的度和更灵的侦查,以后袭扰或撤离都更有底气。”
一位有游击经验的黎明号舰长,看着引擎参数笑道。
截至下午6时,所有船员与终结者均完成登舰,各舰提交《登舰自检报告》——主力舰的武器、动力、护盾系统全部正常,辅助舰的补给、维修、侦查功能无异常,人机协同初步顺畅。
李扬在无尽号指挥中心,收到“穹顶”
汇总的《舰队状态报告》,绿色的“全部正常”
字样在屏幕上格外醒目。
三、启航准备:航线确认与规则重申
当晚8时,李扬在无尽号指挥中心召开“远征启航会议”
,通过量子通讯连接所有战舰的指挥舱,梁小龙站在他身旁,全息投影上显示着前往半人马阿尔法星系的航线图。
“各位舰长,明天上午8时,舰队将从远征太空港出,以常规航驶向半人马阿尔法星系。”
李扬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每一艘舰,“航线已由‘穹顶’与侦查舰确认——从太阳系出,经火星外侧航道、木星引力区,绕过土星环,最终抵达柯伊伯带外侧,再以常规航向半人马星系前进,全程约2o天,期间严禁开启反物质引擎进行跃迁,所有舰只必须保持编队,遵守航道调度。”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强调规则:“再次重申,太阳系内(柯伊伯带以内)禁止任何舰艇开启跃迁功能,这不仅是为了避免航道碰撞,更是为了保护地球与各行星的安全——当年三叶草舰队的跃迁干扰差点毁了火星农业区,这个教训不能忘。
若有紧急情况,需向指挥中心报备,获批后方可执行短途跃迁。”
梁小龙补充道:“抵达半人马星系后,侦查舰先前出5光年探路,确认训练基地周边安全;维修舰立刻修复当年战场遗留的设施,建立临时维修站;补给舰停靠在基地核心区,为后续训练储备物资;主力舰则分批进入模拟战场,先练单舰战术,再练多舰协同。”
会议持续1小时,各舰舰长依次确认收到指令,无任何疑问。
会后,李扬站在指挥中心的观测窗前,看着窗外的舰队——266艘舰的灯光逐渐亮起,形成一片璀璨的“星海”
,与远处地球的蓝光交相辉映。
“明天,就是人类走出太阳系的第一步。”
他轻声说,梁小龙点头,目光同样落在这片钢铁阵列上。
四、远征启航:钢铁阵列驶向未知
次日上午8时,远征太空港的广播响起启航指令——“远征第一舰队,启航!”
先动起来的是3o艘侦查舰,它们像先锋一样,率先驶离泊位,在前方1oo万公里处形成引导编队;随后是12o艘黎明号,呈扇形跟在侦查舰后方,保持o2倍光的初始度;接着是5o艘格拉夫顿号与3o艘秋风之敦号,以“格拉夫顿号在前、秋风之敦号在后”
的协同阵型推进;2o艘补给舰与15艘维修舰紧随主力舰,保持稳定间距;最后,136公里长的无尽号缓缓驶离泊位,在舰队核心位置稳住阵脚,8台零点能引擎的喷口亮起淡蓝色光芒,带动整个舰队加。
舰队驶离远征太空港时,地球星环城的观测站传来欢呼声,家园守备舰队的旧舰也鸣响礼炮,为远征舰队送行。
李扬站在无尽号指挥中心,看着全息投影上不断推进的航线,“穹顶”
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