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风起之前先熄灯(2 / 3)

名册,被亲切地称为“活灯册”

,其公信力,远非太常寺那本难产的官册可比。

消息如长了翅膀,渐渐传回长安。

城内的风向,也因一个女人的举动,彻底改变了。

武媚娘在宫中虽只是个才人,但她对时局的嗅觉远常人。

她通过宫中渠道,联络上了长安城南以种植草药为生的十二家药园园主。

这些人有独门秘方,却苦于没有门路,更怕被太医署斥为“乡野鄙方”

武媚娘给他们指了条明路:联合起来,推出“三日试药灯”

规矩是:凡有新方,必先在药园门口悬挂一盏特制的灯笼,灯上写明药方、主治、禁忌。

灯要连挂三日,广而告之,接受所有人的检验和质询。

三日之内,若无人提出有力的异议,此方才准许试用售卖。

很快,就有一位姓张的老郎中,将自己耗费半生心血研究的乌头减毒法挂了出来。

乌头剧毒,但炮制得当却是疗愈风湿痹痛的良药。

此法一出,立刻引来城中数家大药铺同行的攻讦,斥其为“草菅人命”

他们纠集人手,企图冲垮药园,砸掉那盏试药灯。

可他们没想到,平日里受过老郎中恩惠的街坊百姓,竟自聚集起来,手持各式灯笼,将小小的药园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不吵不闹,只是静静守护。

入夜后,百十盏灯火汇成一片温暖的光海,有人高声喊道:“灯未灭,药未废!”

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整整三夜,灯火未熄。

此事越闹越大,最终惊动了官府。

太医署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派出一名老成持重的太医前来查验。

太医当着所有人的面,依张郎中的法子炮制乌头,又用银针试毒,最后请来自愿的病患试药。

结果,竟证明此法安全有效,效果斐然。

人群爆出雷鸣般的欢呼。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为之震动。

远在城外巡诊的孙思邈听闻此事,抚须长叹:“经此一事,医道之权,将不在紫宸殿,而在坊巷间了。”

东宫之内,徐惠将外界种种变化禀报给李承乾,眼中异彩连连。

她敏锐地察觉到,民心这杆秤,已经开始倾斜。

她躬身进言:“殿下,民心可用,时机已至。

臣妾以为,殿下当再献一权,方能彻底奠定胜局。”

“哦?说来听听。”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书卷。

“请殿下主动上表,废黜东宫私设的小药库。

将其中的珍稀药材、孤本医书,尽数捐入朝廷即将筹建的‘京兆惠民局’。”

李承乾笑了,他看着徐惠,满是赞许:“知我者,徐惠也。”

奏表很快递了上去。

李承乾的“高风亮节”

再次震动朝野,连长孙无忌一时也摸不透他的意图。

然而,在这份看似谦恭的奏表之后,却附着一份不起眼的附录,题为《疫年备急十二策》。

这东西看起来像是某年东宫整理的陈年旧稿,字迹潦草,纸张也有些泛黄。

里面罗列了十二条应对大规模疫情的策略,从物资储备到尸身处理,看似寻常。

可这份东西落在孙思邈手里,却不啻于一道惊雷。

他将那份附录反复看了三遍,额头冷汗涔涔。

别人看的是条文,他看到的却是条文背后那套缜密到可怕的逻辑推演。

什么“疫点—线—面”

的传播路径,什么“接触—飞沫—水源”

的感染方式,这……这根本不是凡人能够总结出来的!

他连夜策马奔赴东宫,见到李承乾时,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殿下!

此《十二策》,非人力所能撰,乃……乃天授也!”

李承干扶起他,只是淡淡一笑:“药王言重了。

圣人不语怪力乱神,承乾所求,不过是活人二字而已。”

那一夜,同样未眠的,还有大明宫甘露殿内的李世民。

他也在翻阅那份从奏表中抽出的《十二策》。

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那些具体的措施上,而是死死锁定了开篇总纲里的一句话:“疫起于湿,传于语,止于隔。”

窗外风雨骤至,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空,瞬间照亮了殿内墙壁上悬挂的巨大《贞观疆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