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驴蹄印里长出新麦(2 / 3)

听老人们说过,种地要稀疏有致,不能太密,否则会影响收成。”

一个宫婢说道。

“可这‘密植法’,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是要‘等距密植’,每穴三籽,间距七寸。”

武媚娘指着扇面上的“密植图”

,“你们觉得,这可行吗?”

宫婢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武媚娘见状,又说道:“还有这‘粪土三比方’,你们怎么看?”

“娘娘,奴婢觉得这‘粪土三比方’倒是有些道理。”

另一个宫婢说道,“以前在家时,老人们也说过,施肥要讲究配比,不能乱来。”

“好,说得好!”

武媚娘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好好的研究一下这‘淮南耕法’,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玄机。”

她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女子能增产,为何不能主田契?”

几天后,一位颇受李二宠爱的妃子,在一次闲聊时,状似无意地向李二提起:“陛下,臣妾听说南方有女户种麦,产量极高,不如召她们入宫授艺,也好让宫里的娘娘们学学,以后也能帮陛下分忧解难。”

李二听了,微微一笑:“哦?还有这等事?也好,传旨,让孙思邈巡视南方时,顺便看看这‘女户种麦’是怎么回事。”

再说孙思邈,奉旨巡视南方,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淮南。

他先是察看了各地的疫情情况,又询问了当地的官员,得知淮南一带,今年春耕普遍采用了新的耕作方法,产量有望大幅提高。

孙思邈好奇,便亲自下田查看。

当他来到赵十三试种的“新法田”

时,顿时眼前一亮。

只见那半亩田地里,麦苗齐整,绿浪翻涌,长势喜人,与周围那些稀稀拉拉的麦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这是怎么回事?”

孙思邈惊讶地问道。

“回禀大人,这是我们按照陈野先生教的方法种的。”

赵十三答道。

“陈野先生?”

孙思邈一愣,“他是何人?”

“他只是个普通的佃户。”

赵十三说道,“不过,他懂很多种田的知识,教我们‘横直等距密植法’,还教我们‘粪土三比方’。”

孙思邈听了,更加好奇。

他仔细观察着田里的麦苗,又察看了田边的沟渠,现这些沟渠的走向,竟然暗合“分压引流术”

的原理。

他抚须长叹:“工科入匠,医科入药,今农科入田……道已遍野!”

与此同时,在长安太庙外。

新碑即将落成,崔知晦独自一人守在碑前。

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漆黑。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几个黑衣人手持利刃,冲向石碑。

“你们想干什么?”

崔知晦大喝一声,挺身而出,想要阻止他们。

“少管闲事!”

一个黑衣人恶狠狠地说道,挥刀砍向崔知晦。

崔知晦躲闪不及,肩上中了一刀。

但他顾不上疼痛,拼命地扑向石碑,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石碑。

黑衣人见状,更加疯狂地砍杀崔知晦,还放火焚烧石碑。

崔知晦咬紧牙关,死死地压在石碑上,任凭刀剑加身,火焰焚烧。

“谁敢动石碑,我就和你们拼了!”

他嘶声力竭地吼道。

附近的百姓听到动静,纷纷赶来。

他们看到崔知晦浑身是血,拼命地保护着石碑,顿时怒火中烧。

“保护石碑!”

一个老妇人喊道,她把自己儿子小时候穿的破鞋放在石碑的基座上:“我儿死于瘟疫,今日名未刻,魂亦安。”

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用自己的身体筑成一道人墙,保护着石碑。

黑衣人见状,知道无法得逞,只好狼狈逃窜。

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石碑完好无损,只是上面沾满了崔知晦的鲜血。

鲜血渗入石缝,如朱砂描金一般,显得更加庄严神圣。

崔知晦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指着石碑上“韩十四”

的名字,断断续续地说:“我的……名字……刻上去了……就好……”

说完,他便闭上了眼睛。

而此时,李承乾正站在麦田的尽头。

他望着远处,那里,赵十三正率领着众女,收割着金黄色的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