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火熄了还能点人走了灶还在(1 / 3)

李承乾的“好戏”

开锣,锣鼓点却敲得人心惶惶。

梅雨,像老天爷打开了水龙头,哗啦啦没完没了。

江南的河道原本就密如蛛网,这下子全满了,水面噌噌往上涨,眼看着就要漫过田埂,淹到百姓的脚脖子了。

这还不算完,老天爷像是嫌不够热闹,直接来了个王炸——长江决堤了!

还不是一处,是三处!

“娘咧!

这是要了老命了!”

一夜之间,地势低洼的村落全成了水乡泽国。

远处的屋顶像是漂在水上的孤舟,隐约可见。

沈六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带着他那群半大小子,划着东拼西凑的竹筏,挨家挨户地巡查。

“六郎哥,不好了!

好多人家的灶都烧不起来了!”

一个少年划着竹筏靠近,声音带着哭腔。

沈六郎心里咯噔一下。

这“灶邻互助组”

搞得如火如荼,可这炉子要是点不着,那就是个摆设啊!

他跳上岸,随便走进一户人家。

屋里,几个老弱病残挤在一起,瑟瑟抖。

那土灶可怜巴巴地立在墙角,灶膛里湿漉漉的,显然是进了水。

“这…这可咋整啊!”

一个老妇人抹着眼泪,声音嘶哑。

沈六郎心里那个急啊,这水灾已经够呛了,再冻出个好歹来,那可就真没活路了!

他尝试着生火,可那炉膛像是被施了魔法,怎么都点不着。

“六郎哥,水…水太大了,炉膛里都结露了,根本烧不起来。”

这可咋办?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挨冻吧?

沈六郎咬了咬牙,突然灵光一闪。

“有了!”

他招呼几个少年,跑到村头,把那些被洪水冲倒的油布棚的支架拆了下来。

“六郎哥,你这是要干啥?”

“别问那么多,照我说的做!”

只见他把那些支架七扭八歪地绑在陶炉上,又用烂布条固定住,一个简易的“浮灶船”

就完成了。

“每条船装五斤炭,再带一套火种!”

沈六郎指挥着,像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少年们虽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把炭和火种装上了“浮灶船”

“出!”

沈六郎一声令下,少年们划着竹筏,推着“浮灶船”

,顺着水流,向那些被洪水围困的村庄划去。

夜幕降临,江面上波光粼粼。

一个个“浮灶船”

像萤火虫一样,飘向远方。

一夜之间,十七个被洪水围困的村庄,升起了幽蓝色的火点,像一颗颗星星,坠落在寒冷的江面上。

这星星之火,点燃了希望,也温暖了人心。

与此同时,在从广州北上的路上,崔琰一行人遇到了麻烦。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一群溃兵,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崔琰心里一沉,这年头,兵匪一家,遇到这种事,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我们是炭工学堂南巡回队,押运炭料去灾区赈灾的。”

崔琰强压着心中的恐惧,试图讲道理。

“赈灾?老子们还没饭吃呢,赈什么灾!”

一个满脸横肉的溃兵头目,吐着唾沫星子,恶狠狠地说道。

崔琰深吸一口气,知道硬碰硬肯定不行。

她转头对身后的工匠使了个眼色。

几个工匠心领神会,立刻扯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斗大的几个字:“炭工学堂南巡回队”

溃兵头目愣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

“把他们的《匠籍录》拿来!”

崔琰镇定地说道。

一个工匠立刻递上了一本厚厚的册子,正是炭工学堂的《匠籍录》。

溃兵头目接过《匠籍录》,翻开一页页地查看着。

突然,他的手停在了一页上,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王…王二麻子?”

他喃喃自语道。

崔琰上前一步,指着那页说道:“此人原是炭工学堂的学员,因父病归乡,准延试三年。”

溃兵头目抬起头,看着崔琰,

“崔…崔教习,我…我对不起您。”

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