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合适的尺寸,用桐油浸泡,然后包覆在炉管上。
经过测试,油布裹层可以有效地减少炉管的散热,提高暖炕炉的热效率。
“太好了!
这样一来,咱们就能节省大量的燃料了!”
沈六郎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暖炕炉的炉芯是用陶土烧制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普通的百姓很难掌握。
“咱们能不能设计一种简易的木模,用木模压制陶芯,这样就算是非专业的工匠,也能批量生产炉芯了?”
少年团的伙伴们再次行动起来,他们找来木匠师傅,设计出一种简易的木模。
用木模压制陶芯,果然大大降低了炉芯的制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天后,“百童千炉二期”
启程北运。
每一箱暖炕炉都附带一张手绘的安装图,图纸上还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一行字:
“阿婆也能修的暖炉!”
长安,蓝焰商会。
贺兰楚正在核算商会的账目。
她现,如果全面推广民间自制暖炕炉,商会的取暖设备销售额将锐减四成。
“这可如何是好?”
贺兰楚有些犹豫。
她知道,李承乾推广暖炕炉是为了百姓,是为了天下苍生。
但如果商会的收入大幅下降,她又该如何向股东们交代?
她翻阅着灾区来的回执单,突然注意到一条备注:
“收到炉芯,孩子说像周师傅画里的那样。”
贺兰楚怔住了。
她想起了周哑子,那个曾经为静火教打造祭器的铁匠。
她也想起了李承乾,那个为了百姓不惜一切代价的太子。
“也许,我应该换一种思路。”
贺兰楚提笔拟出了一份《民用热效补贴方案》。
商会不再直销成品暖炕炉,而是转而向各地“炭工角”
提供标准化配件与认证标识,按安装量返利。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暖炕炉的技术统一,又能避免商会垄断市场的嫌疑,更重要的是,还能悄无声息地将商会的网络织入新政的毛细血管。
李承乾微服巡视,来到并州的一个驿站。
驿站的驿卒们蜷缩在冰冷的屋子里,灶膛里空空如也。
李承乾有些疑惑,问道:“你们怎么不烧火取暖?”
一个驿卒叹了口气,说道:“上个月朝廷是配了新炉子,可这玩意儿太复杂了,没人会装。
我们拆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干脆就当废铁卖了。”
李承乾听了,心中五味杂陈。
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到一旁,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套童团版的便携式暖炕炉。
在众人的围观下,李承乾熟练地组装着暖炕炉。
只用了十分钟,一个崭新的暖炕炉就出现在众人面前。
他点燃了炉膛里的柴火,火焰腾起瞬间,满屋都充满了暖意。
驿卒们顿时惊呼起来,纷纷围着炉子取暖。
“哎呦,真暖和!
殿下真是神了!”
李承乾看着驿卒们喜笑颜开的样子,心中也充满了喜悦。
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次日,《民生司令·炕炉施行细则》下全国。
细则中明确规定:
凡配改良炉具者,须由受训童导现场教学!
并将“教会一名百姓”
计入地方官的考绩!
这意味着,每一个暖炕炉的背后,都将有一个经过专业培训的少年匠人,手把手地教百姓们使用和维护暖炕炉。
这意味着,每一个地方官,都将把推广暖炕炉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来抓,真正地将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数日后,河北某村,一位老妇颤巍巍地拿着一张歪歪扭扭的手绘安装图,图上还沾着泥点子,显然是哪个熊孩子留下的“到此一游”
。
她对着图纸比划了半天,愣是把那些奇形怪状的线条给对上了。
“成了!”
随着最后一块泥巴糊上烟囱,老妇激动得热泪盈眶,这破炉子终于支棱起来了!
邻里乡亲闻讯赶来,看着那土了吧唧,却冒着热气的暖炕炉,一个个都惊呆了。
“哎呦喂,这玩意儿真能烧热?”
老妇得意地擦擦眼角的泪花,“那可不!
多亏了沈小六,那娃儿可耐心了,教了我好几遍!”
有人提议:“婶儿,这可是大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