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的经济蒸蒸日上展了,但大家也不能忘记初衷。
经济展的再好,也不能够将鬼子赶出中国。
只能招来日本鬼子更大的贪婪与掠夺的野心。
咱们这里囤粮,人家那里囤枪,再好的经济,早晚也是人家的。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代,有钱有枪才是硬道理。
部队名字叫鄂豫皖抗日军,如果一味的展经济,那岂不成了土财主。
抗日军岂不成了看家护院的家丁啦。
所以抗日还是最核心的思想。
现在鄂豫皖抗日军,正规军已经达到了3万人,三个齐装满员的师。
而且全部是美械装备,弹药充足。
经过徐剑飞研究决定,为了迷惑敌人,这三个齐装满员的诗改名叫纵队。
纵队这个东西就是可大可小了,后来解放战争中,那位战神手下的第三纵队,人数巅峰的时候达到五万七千人,而第五纵队只有区区的八千人。
结果按照国府军常识认为,既然都是一种纵队,人数上当然相同。
所以就出现了,派出一个军对付第五纵队,结果人家跑了。
派出一个军对付第三纵队,结果人家把你包围了,再派出一个旅来救援,结果那个刚刚跑了的第五纵队,又冒出来了,一口吃掉你这个救援的旅。
这就总让国府军事委员会,不能够准确判断对面的这个纵队到底有多少人,所以就越打越被动。
为此,鄂豫皖抗日军的名称不能变,但底下的师却变成了纵队,而旅也变成了支队,听着就更小了,当然剩下的团以下就不能再变了,再编就没法编了。
而基于上述迷惑敌人的技巧,徐剑飞深思熟虑后,对这三个纵队的兵员进行了精心调整。
第一纵队的人数得到了大幅扩充,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五千人!
这支队伍无疑成为了绝对的主力中的主力,其实力之强令人咋舌。
相比之下,第二纵队的人数则相对较少,仅有五千人。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第二纵队不重要,相反,他们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随时加强其他两个纵队的机动力量。
当战斗局势需要时,第二纵队将迅投入战斗,与其他纵队紧密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纵队的人数则设定为一万人,虽然人数稍逊于第一纵队,但同样不容小觑。
只要第二纵队能够得到及时支援,与第三纵队协同作战,他们便能够迅转化为一支主力中的主力,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如此一来,敌人将永远无法摸清鄂豫皖抗日军的真实实力。
除了这三万人的主力部队外,鄂豫皖抗日军在地方上,还有一支近万人由主力抽调的敌后武工队。
这些武工队员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神出鬼没,给敌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至于受武工队领导的基干民兵区小队和县大队,其具体人数,连徐剑飞自己都难以确切知晓。
然而,这些民兵并非普通的土八路,他们接受了那些经验丰富、来自正规军的武工队的严格军事训练。
不仅如此,部队里淘汰下来的日本武器弹药,也全部被装备给了这些民兵,使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些灵活分散的队伍,犹如灵动的麻雀一般,在广袤的战场上自由穿梭。
他们对与日寇的战斗充满了信心,坚信自己能够以巧妙的战术和无畏的勇气战胜敌人。
他们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展开游击战、破袭战和地雷战等多样化的战斗方式。
凭借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熟悉以及对敌人情况的了解,这些队伍成为了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存在。
他们不断地袭击根据地里的鬼子据点,使得鬼子在这些地区,不仅无法获得物资来维持战争,更别说什么以战养战了,反而还要不断地损失人员和物资。
这种持续的压力让鬼子苦不堪言,冈村宁次在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再次做出艰难的决定——放弃三个县城。
随着这三个县城的易手,根据地的范围得到了显着的扩大。
现在,根据地拥有了整整九个县城,还有一大片广阔的农村根据地,以及外延出去的游击区。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徐剑飞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然而,就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问题。
由于这支抗日武装是独立的,它既不归国民政府管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