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鬼子们紧锣密鼓地侦查搜寻徐剑飞的时候,那架侦察机也没闲着,顺便把整个第五战区的战场都给侦查了个遍。
这些情报很快就被传递到了岗村宁次的手中。
岗村宁次看着手中的报告,后背再冒出一层白毛汗。
他原本以为自己对白崇禧的了解,已经足够深了,但现在看来,他还是低估了这个对手。
白崇禧的反应度之快,作战部署之精妙,都远远出了岗村宁次的意料。
“好你个小诸葛白崇禧,果然名不虚传啊!”
岗村宁次不禁感叹道。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吃掉39师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只要对39师团动手,其左右两翼的部队就会迅压过来救援,形成一个包围圈,反倒将对手吃掉。
然而,白崇禧显然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做出其他的作战安排。
岗村宁次仔细研究着白崇禧的作战计划,越看越觉得这个计划天衣无缝。
脸上瀑布汗狂流。
他不得不承认,白崇禧确实是个厉害的角色。
其实,在白崇禧的计划中,最好吃的目标并不是39师团,而是第3师团。
第3师团位于战场最北部,距离其他两路日军都比较远。
一旦第3师团被包围,其他两路日军很难在短时间内赶到救援。
而且,国军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得到第二战区的支援。
这样一来,吃掉第3师团的胜算就会大大增加。
只可惜,白崇禧对汤恩伯的了解实在是太深刻了。
他深知汤安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知道在关键时刻,汤安伯很可能会出功不出力,甚至有可能会坏了大事。
所以,白崇禧绝对不能冒险将希望寄托在汤安伯身上。
所以就拿着软柿子16师团开刀了。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它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遭受的损失,还能显着增加最终获胜的机会。
而此时此刻,正将第16师团团团围住的,是国府军中最为勇猛善战、敢于拼命的张志忠,以及最为狡黠多谋、能征善战的徐剑飞。
在这两位卓越将领的精心指挥下,第16师团已然深陷绝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十六师团,危矣。
面对如此险峻的局势,冈村宁次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立刻下达了调整作战命令。
他深知时间紧迫,必须迅采取行动以挽救第16师团于危难之中。
先,他命令第三师团即刻撤退,利用残破的平汉路,乘坐火车火赶往第16师团的后方,对徐剑飞所部动突然的背后袭击。
这样一来,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16师团所承受的正面压力。
紧接着,冈村宁次又果断下令第39师团放弃对枣阳的进攻,立刻调转方向,向南渡过汉水,全向第16师团靠拢。
待三个师团成功会合之后,便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有机会将33集团军一举歼灭,那就毫不犹豫地动攻击;同理,若能寻得良机击溃徐剑飞集团,也绝不可错失。
然而,倘若这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那么就必须果断撤军,绝不可恋战,以免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
这一系列的决策,都是冈村宁次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他清楚地知道,在如此艰难的战局中,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因此,他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决策。
接到电报的第三师团,犹如惊弓之鸟一般,原本计划好的战略部署被彻底打乱。
他们必须迅回撤到平汉铁路线,但此时已经太晚了,已经来不及了。
先,道路状况极为恶劣,崎岖不平的山路和泥泞的田野,让行军度大打折扣。
而且,沿途还遭遇敌军的袭击和埋伏,这使得第三师团的处境愈危险。
注重要是,难得的汤恩伯拼命了。
在重庆的李宗仁,一天八遍光头办公室,目的只有一个,请光头督战汤恩伯。
面对上级下达的死命令,汤恩伯这次不敢再耍任何花样。
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于是毫不犹豫地动用了他手中的中央军精锐部队。
在第2集团军的紧密配合下,汤恩伯的军队对第三师团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他们采取了死缠烂打的战术,无论第三师团如何行动,都坚决予以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