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光岛,一夜之间被注入了澎湃的生命力与超越时代的智慧。来自梵明岛的物资与技术,如同甘霖洒入久旱的土地,催生出一场肉眼可见的“大跃进”。
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凌疏影主导的第一个标志性项目,成为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
一座颠覆传统农业模式的建筑,正在澄光岛近海的一片坚实礁盘上拔地而起。
它的设计早已在主控台中沉睡已久。
梵明科技和材料的注入,终于让它能够得见天日。
没有使用过多的外来金属,主体结构依靠的是经过特殊基因编辑的“铁骨藻”巨型变种——“擎天藻”。
成千上万根粗壮如梁柱的“擎天藻”被引导着在预设的金属框架内疯狂生长,分泌出的高强度硅钙质骨架与生物胶质相互融合。
在短短数周内,便构筑起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立体网格。
然,这座建筑并非传统的方块或圆柱形,而是如深海的奇异生命体般自然舒展。
间或隐带着一种古典的上升姿态,直指苍穹,巍然耸立于碧海蓝天之间。
其高度远超岛上任何棕榈树,超越了磐石号的桅杆,直插云霄。
从远处望去,它通体呈现出深沉的墨绿色,藻体表面流转着健康的光泽,无数细小的通气孔和能量导管如同建筑的毛孔,与周围环境进行着无声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其形态,竟隐隐与古老传说中那座试图通往天际的“巴别塔”有着几分神似。
只不过,它并非由傲慢的人类用砖石垒砌,而是由谦逊而强大的藻类,依循自然的法则与科技的引导,生长而成。
这便是凌疏影构想中的“海上垂直农场”,也被岛民们敬畏地称为,
“通天藻塔”。
藻塔的根基深深锚固在海床,能够抵御任何风浪。
一条由轻质合金和强化玻璃构成的封闭式廊桥,从海岸延伸而出,连接着藻塔的入口。
人们在震撼中步入塔内。
内部空间极其开阔,明亮如昼。
穹顶和塔壁巧妙地镶嵌着导光藻类纤维和梵明提供的微型聚光器,将阳光均匀地散射到每一个角落,光线柔和而充满生机。
空气循环系统低声运转,保持着恒定的温度与湿度。
塔身内部被划分为数十个层级,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且高效的农业生产单元。
这里,不再是传统的平面藻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层层整齐排列的立体栽培架。
这些栽培架沿着塔的内壁螺旋上升,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间,使得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
同时,梵明岛的技术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自动化灌溉与营养供给,可疑根据不同藻类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输送有着特定能量的营养液。
全塔装载环境智能调控,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光照、温度、湿度、CO?浓度以及营养液成分。
而数据汇聚到塔底的核心控制室,系统会自动调节光照强度、通风速率和营养配比,确保每一株藻类都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而在阳光不足的夜晚或阴雨天,塔内壁和栽培架上的特殊藻类会发出柔和的生物荧光,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生产。
机械化采收与处理则大大减少人工成本。
小型自动化的收割臂和传送带系统穿梭于栽培架之间,能够按照预设程序,精准采收成熟的藻体,并初步进行清洗、分类,极大节省了人力。
凌疏影、阿慎以及梵明岛的农业专家们,正在塔内指导第一批岛民学习操作这套新系统。
他们尝试种植的,不仅仅是澄光岛原有的雪蔓藻、蜜藻等品种,更引入了多种从梵明岛带来的高产能、高营养或具有特殊功效的新植物。
“看,这一层我们主要种植速生雪蔓藻,生长周期极短,是未来主要的粮食来源。”
凌疏影指着一片在营养液中轻轻摇曳的藻丛解释道,“旁边那层是‘净水源藻’,它能高效吸附水中杂质和重金属,未来我们岛屿的淡水净化将主要依靠它。”
她又指向更高处一些泛着金属光泽的藻类,“那是‘噬铁藻’的试验田,如果能成功培育,未来我们甚至可以从海水中直接提取有用的金属元素。”
海鹞好奇地东摸摸西看看,对自动收割臂尤其感兴趣,“影,这东西比用手快多了!以后是不是不用我整天泡在水里捞藻了?”
“理论上,是的。”
凌疏影点头,“通天藻塔的产能,预计可以满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