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这天攻占了汉中。接着,他们继续奋勇前进,于四月二十日成功占领了陈仓。五月一日,李晟的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直逼长安城下。
然而,此时的大魏皇帝拓拔宏早已悄然撤出长安城。面对李晟势不可挡的威胁,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于是,他紧急召见了丞相刘秉忠,寻求应对之策。刘秉忠深思熟虑后答道:“陛下,当务之急,我们应当果断地从长安城撤离,并将都城迁往幽州。”
拓拔宏听了刘秉忠的建议,脸色变得异常沉重。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决策将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也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存亡。长安,这座曾经见证无数辉煌历史的城市,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拓拔宏陷入了沉思,他权衡利弊,思考良久,最终还是缓缓地点头表示赞同刘秉忠的计策,决心迁都幽州,以稳固朝廷的根基。
“立刻召集文武百官,我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迁都之事。”拓拔宏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显示出他的决心。
刘秉忠领命而出,迅速召集了朝中重臣。在议事厅内,众臣议论纷纷,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拓拔宏心意已决。他知道,这是为了大魏的长远考虑,即使再艰难,也必须执行。
长安城的百姓得知皇帝要迁都的消息,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拓拔宏亲自出宫,站在城楼上,向百姓发表演说,安抚民心。“吾民无需恐慌,此乃权宜之计。幽州虽远,却是我大魏的福地,我们将在那里重建家园,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他的声音铿锵有力,给了百姓信心。
四月十五日,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但长安城内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在拓拔宏的精心策划和亲自率领下,城中的贵胄、官员以及百姓们开始有条不紊地撤离。他们背着行囊,扶老携幼,踏上了漫长的征程,目标是遥远的北方幽州。
拓拔宏站在高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他深知这次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时间紧迫,敌人虎视眈眈,他必须争分夺秒,确保每一位子民都能够平安无事地抵达新都。
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八月十一日,拓拔宏终于抵达了幽州。这里将成为大魏的新都城,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站在幽州城门前,拓拔宏陷入了沉思。他知道,一个伟大的城市需要一个响亮而富有意义的名字。
此时此刻,他慢慢转过身来,目光落在身旁的刘秉忠身上,轻声说道:“爱卿啊,现如今咱们已经迁都到了幽州,这里即将成为大魏全新的都城,理所当然应该给它取一个崭新的名字才行,这样才能凸显出它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不知爱卿对此可有什么妙计?”
刘秉忠听闻此言,稍稍沉默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毕恭毕敬地回应道:“陛下,微臣斗胆建议,可以将此城命名为北京。这个名字蕴含深刻的意义——‘北方的京师’。一方面明确指出咱们的都城地处国家的北部;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大魏将会在这片广袤的北方地域打造出一座坚不可摧、繁荣昌盛的政治核心。北京之名不仅承载了幽州源远流长的古老历史,更预示着大魏将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揭开全新的壮丽篇章,充分展示出国运昌隆、雄心勃勃的宏伟愿景。”
拓拔宏微微颔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喜之色,嘴角轻轻上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轻声说道:“嗯,非常好!那就让我们郑重地将幽州正式更名为北京吧!愿我们能够在这片满溢着希望的土地上,携手并肩,共同创造出更为绚烂辉煌的美好未来。”
就在拓拔宏决定将幽州改为北京的那一天,温景安心中也涌起了将金陵改名的念头。他怀揣着期待的心情,向沈凌汐征询意见。沈凌汐深思熟虑后,柔声回应道:“陛下,臣妾觉得金陵应当改称为南京。一来,金陵位于南方,而‘南’字蕴含着温暖、生机与希望;二来,将金陵更名为南京,既可以凸显出大齐对南方地区的关注与重视,又预示着大齐在南方的统治将会如同春日暖阳一般和煦且长久。”
温景安聆听完沈凌汐的一番话语,频频点头,对她的提议深表赞许。他当即拍板,正式宣布将金陵更名为南京。这个新的名字仿佛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大齐的平北大将军李晟目光如炬,洞察着天下局势。当他发现长安城无主之时,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五月二日,他率领着精锐之师迅速占领了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市。紧接着,他派出雄兵西进,目标直指甘肃省。
五月五日,上邽之战打响。大齐军队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经过一番激战,上邽城落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