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孩童义诊显仁心双邦药集汇良方(1 / 2)

瑞国都城的初秋,金风送爽,联韵学堂的操场上竖起了一面醒目的旗帜,上面绣着“双邦童蒙义诊队”

七个字,字体一半是瑞国的工整楷书,一半是云罗的灵动隶书,在阳光下格外鲜亮。

今日是学堂医药课的实践日,孩子们要跟着陈松和李修远,去市集给百姓做简单的义诊,这消息早就传遍了都城,一早便有乡亲在学堂外等候。

“阿禾姐姐,我的药箱都装好了!”

阿豆背着一个比他还矮半头的小药箱,里面整整齐齐摆着金银花、青翘草等常用草药,还有几块双花膏和一小瓶金银青翘饮,都是他亲手整理的,“你看这标签,我用两国文字写的,瑞国的叔叔阿姨也能看懂。”

阿禾低头看了看,药瓶上的“青翘草”

三个字,左边是瑞国字母,右边是云罗汉字,虽有些歪歪扭扭,却写得认真。

她笑着点头:“阿豆真能干。

等会儿给人看诊,要先学李院判的样子,仔细问清楚症状,再对照咱们背的《简易医诀》,可不能马虎。”

不远处,王砚之正帮狗蛋调整药箱背带。

狗蛋的药箱里装着他亲手做的竹制刮痧板,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上面还刻着小小的焰灵花图案。

“等会儿遇到热的,就用陈神医教的刮痧法,”

王砚之叮嘱道,“记得蘸药油,力道要轻,像挠痒痒似的。”

狗蛋用力点头,黝黑的脸上满是郑重:“我记住了!

上次我爹热,我就用这法子给他刮了,很快就退了烧,我娘还夸我呢。”

陈松和李修远站在队伍前,看着孩子们整装待,眼中满是欣慰。

陈松清了清嗓子:“孩子们,今日义诊不是玩闹,是要真真切切帮百姓解决病痛。

记住‘三问四看’——问寒热、问饮食、问作息;看舌苔、看神色、看手脚、看咽喉。

遇到拿不准的,立刻来问我们,不许逞强,明白吗?”

“明白!”

孩子们齐声应道,声音清脆响亮。

李修远补充道:“咱们带的药都是常用药,给人用药前,一定要说清楚用法。

比如这双花膏,治烫伤要薄涂,治干裂要厚敷;金银青翘饮,小孩喝半盏,大人喝一盏,千万别弄错了。”

队伍刚走到市集街口,就有一个瑞国老妇人拄着拐杖迎上来,捂着膝盖直皱眉:“小神医们,能给我看看吗?这膝盖到了阴雨天就疼,贴了瑞国的膏药也不管用。”

阿禾连忙上前,按学过的法子让老妇人坐下,轻轻卷起她的裤腿,只见膝盖处有些红肿。

“奶奶,您这是风湿,”

阿禾认真地说,“我们云罗有个法子,用焰灵根煮水熏洗,再配合瑞国的按摩手法,会舒服些。”

她从药箱里取出一小包焰灵根,“您回家用这根煮水,先熏后洗,每天一次,我再给您贴块双花膏,里面加了瑞国的艾草,能驱寒。”

老妇人接过药,连声道谢:“真是个细心的姑娘,比我家那小子还周到。”

不远处,王砚之正给一个云罗汉子看诊。

汉子咳嗽不止,脸色白,王砚之仔细问了症状,又看了他的舌苔,笃定地说:“大叔,您这是风寒咳嗽,用我们瑞国的蜂蜜炖梨,再配着青翘草茶喝,三天就能好。”

他从药箱里拿出一小罐蜂蜜,“这是瑞国的槐花蜜,润肺效果最好,您试试。”

汉子接过蜂蜜,有些不好意思:“这太贵重了……”

“不贵重的,”

王砚之笑着摆手,“这是太医院给我们的,就是给百姓用的。

您好了,才能好好干活呀。”

狗蛋的摊位前也围了不少人,大多是些小孩,不是被蚊子咬了,就是手上磨出了茧子。

他熟练地给孩子们涂双花膏,一边涂一边说:“这膏子是张奶奶做的,加了薄荷,凉凉的,不疼。”

一个小孩怕疼,哭着不肯伸手,狗蛋从兜里掏出一颗焰灵花蜜做的糖,塞到他手里:“吃糖就不疼了,这是云罗的糖,甜着呢。”

孩子们的义诊引得越来越多百姓驻足,连钱老板都提着一篮刚做的糕点过来:“小神医们辛苦了,尝尝我的双花糕,瑞国的面粉做的,夹着云罗的焰灵花酱,补充力气。”

陈松和李修远在一旁看着,时不时上前指导。

见一个云罗妇人愁眉苦脸地说孩子总尿床,陈松便让阿禾取来些芡实和山药,耐心讲解:“用瑞国的粳米煮成粥,每天早上给孩子喝,坚持一个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