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耕地机终于组装完成时。
夏天特意去供销社买了一桶柴油,又邀上机械厂的师傅、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一同去农场围观试用现场。
机器启动的瞬间,齿轮“咔嗒”
作响,带着几分生涩却稳稳转动起来。
铁犁插入土地,翻出层层新土,度比人工、耕牛快了何止一倍。
当第一垄地被整齐翻过,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连一直捏着把汗的农场负责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没过多久,农场便与机械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要将这台“土明”
改良后批量生产。
这事甚至登上了省报的角落,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工农结合创奇迹,自制机械促生产”
,字里行间满是赞许。
除了机械领域的突破,农场里懂农业的“专家”
们也没闲着。
他们结合夏天的堆肥理论,反复试验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哪些植物秸秆含糖量高、适合激菌群活性。
哪些枯枝败叶氮元素丰富、能加腐熟。
堆肥时如何控制湿度与透气性……连温度变化的节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那年冬天,夏天主导着在学校实验田和农场各堆起了一处有机肥堆。
更巧思的是,她在肥堆中心埋了层简易管道,将酵产生的热量引到旁边的小屋。
当暖流顺着管道弥漫开来,屋里的人第一次在寒冬里感受到了不依赖烧柴的温暖,连呼吸都带着些微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