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
孙玉国脸一阵红一阵白,突然冷笑:\"说得轻巧!有本事你拿出能治的药来!\"
王宁望着远处雨幕里的山影,忽然想起什么。去年深秋,王雪从山里采回些野葡萄,张娜用它们酿了酒,说能\"暖腰膝,补气血\"。他当时还翻了《神农本草经》,记得\"蒲陶,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
\"我需要新鲜葡萄,越多越好。\"他转向围观的村民,声音穿透雨帘,\"要紫红色、粒大饱满的,带蒂采摘,不可挤压。\"
刘二狗立刻嗤笑:\"葡萄?那是蜜饯铺里的零嘴!王宁,你莫不是急疯了?\"
\"是不是疯话,三日后便知。\"王宁背起药箱,雨水顺着蓑衣往下淌,在青石板上汇成细流,\"若信我,就去采葡萄来百草堂;若信孙老板,便继续买他的龙涎散。\"
回到药铺时,张阳正蹲在檐下翻晒药材。这年轻药师总爱穿件月白色长衫,袖口永远系得整整齐齐,看见王宁,连忙递过干布:\"先生,我听人说了......\"
\"张阳,\"王宁擦着手,突然问,\"你随师父云游时,见过西域葡萄吗?\"
张阳一愣,随即点头:\"在凉州见过,比咱们这儿的野葡萄大上一倍,甜得能粘住牙。师父说那东西性平,既能利小便,又能补气血,只是......\"他沉吟片刻,\"只是脾胃虚寒者需慎用,生食易致腹泻。\"
王雪抱着个竹筐进来,筐里是刚从后院剪下的葡萄藤,叶片上还挂着雨珠。\"哥,这是去年扦插的品种,结的果子虽然小,但粒密。\"她指着卷须缠绕的藤蔓,\"林婉儿姐姐说,这葡萄藤最喜阳光,根须怕涝,所以种在高台上。\"
王宁抚摸着带刺的藤蔓,忽然眼睛一亮:\"有了!张阳,取山药、茯苓各五十斤,要新采的;张娜,准备大蒸锅;小雪,带些人去山里采葡萄,记住,要选向阳处生长的,带露水采摘最佳!\"
晨露还凝在葡萄叶尖时,王雪已经背着竹篓进了山。粗布背篓里塞着油纸包的干粮、铜制的小剪刀,还有那本磨得卷边的药草笔记——封面上用红绳系着片干枯的葡萄叶,是去年她第一次采到野葡萄时留下的。
她沿着云雾山的石阶往上走,青布鞋踩在带露的青苔上,总打滑。索性脱下鞋拎在手里,赤脚踩在微凉的石板上,反而稳当。这是小时候跟着爹采药养成的习惯,脚底磨出的厚茧,能抵得住碎石子。
\"簌簌——\"头顶传来响动。王雪猛地抬头,只见张阳正趴在老槐树上,月白色的长衫被树杈勾住,露出里面打着补丁的里衣。他手里还攥着串紫葡萄,看见王雪,脸\"腾\"地红了。
\"张药师这是......\"王雪踮脚仰头,忍不住笑,\"学猴子摘葡萄?\"
\"不是不是,\"张阳慌忙往下爬,裤脚被划开道口子也没察觉,\"先生说东边山坳的葡萄朝阳,药性足,我想着早点采回去。\"他把葡萄递过来,指尖沾着草汁,\"你看这串,颗颗饱满,蒂头还带着青,是昨晚刚熟的。\"
王雪接过葡萄,指尖触到果皮上细密的白霜——这是新鲜葡萄才有的。她翻开笔记,铅笔头在纸上沙沙写:\"卯时采葡萄,带白霜者佳,蒂青则鲜。\"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你怎么知道哪串好?\"
张阳挠挠头,辫子梢的蓝布条晃了晃。他总爱把头发梳成条油亮的辫子,用同色布条系着,说是云游时师父给系的,能避蛇虫。\"看藤。\"他指着不远处的葡萄藤,\"老藤结的果,皮厚肉实;新藤的果,看着水灵,药效却差些。\"
两人正说着,忽闻远处传来铜铃声。钱多多骑着头灰毛驴,驴背上驮着个大藤筐,筐沿冒出串串翠绿的葡萄,像堆着翡翠珠子。\"王姑娘,张药师,看看我这宝贝!\"他老远就嚷嚷,声音里裹着旅途的尘土气。
这药材商人总爱穿宝蓝色的绸缎马褂,只是袖口永远沾着药渣——据说他验货时总爱亲口尝,甘草要嚼出甜味,黄连要品出苦底才肯收。此刻他翻身下驴,马褂下摆扫过驴鞍,抖落几片干枯的车前草。
\"刚从西域回来,\"钱多多拍着藤筐,筐里的葡萄晃悠悠的,\"这叫马奶子葡萄,你们瞧这品相,翠绿透亮,甜得能粘住牙。\"他摘下一颗塞给王雪,\"尝尝?本地葡萄比不了这个。\"
果肉咬破的瞬间,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往下淌,王雪连忙掏出笔记:\"比咱们这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