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手里的葡萄,忽然冷笑:\"药?我看是嘴馋了吧。王宁拿不出真本事,就用些果子糊弄人,我这就去告诉乡亲们!\"说罢带着刘二狗扬长而去,玉佩碰撞的叮当声越来越远。
钱多多看着他们的背影,啐了口唾沫:\"孙玉国这是急了。\"他帮张阳把辫子重新扎好,\"我这葡萄,分你们一半。剩下的......\"他眼珠一转,\"我自有安排。\"
回到百草堂时,日头已过晌午。院子里的大蒸锅正冒白汽,张娜系着靛蓝围裙,正把切好的山药片往竹屉里摆。她的发髻上别着支银簪,和王宁那支是一对,只是簪头刻的是葡萄藤,而非忍冬花。
\"可回来了,\"她接过竹篮,指尖触到王雪紫褐色的手指,嗔怪道,\"又偷吃?\"说着从灶台上拿起块碱皂,\"快洗洗,这汁水染在手上,得用草木灰搓才能掉。\"
药房里,王宁正对着药柜上的铜秤出神。他左手的食指和中指缠着布条——今早碾药时被铜碾槽磨破了皮。看见竹篮里的葡萄,他眼睛一亮,山羊胡微微颤动:\"这老藤的葡萄,果然饱满。他拿起一串马奶子葡萄,对着阳光看,果肉里的籽清晰可见。“张阳,”他忽然开口,“取茯苓五十斤,要去年的陈货,用清水浸三日,去皮切丁。”
张阳正在研钵里捣着什么,闻言抬头:“先生,是用麸炒还是生用?”
“生用渗湿,”王宁把葡萄放进砂盆,“但要蒸过。”他转向王雪,“把林姑娘说的禁忌写在木牌上,挂在门口——脾胃虚寒者加干姜,消渴者忌用。”
王雪找出块梨木牌,用毛笔蘸着朱砂写。墨汁里掺了些醋,这样字迹能保留得更久。她写字时,张阳正蹲在地上分拣山药,把有虫眼的挑出来单独放——那些药用来熬膏,好的则切成片晒干。
“哥,钱老板说孙玉国买了泻药。”王雪把木牌挂在门楣上,风吹得木牌轻轻晃。
王宁正往砂锅里加水,闻言动作一顿:“泻药?”他舀起一勺水,看着水珠从勺沿滴落,“是巴豆还是甘遂?”
“钱老板没说,”张阳接口道,“只说孙老板要‘以毒攻毒’。”
王宁放下水勺,走到药柜前,拉开标着“干姜”的抽屉。里面的干姜切片厚薄均匀,断面呈淡黄色——这是张阳按古法炮制的,用砂炒过,去了些烈性。“备些理中丸,”他声音沉沉的,“以防万一。”
傍晚时分,百草堂的院子飘起了葡萄香。张娜把蒸软的葡萄倒进石臼,王雪用木杵捣烂,紫红色的汁水顺着石臼的纹路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张阳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着他专注的侧脸,月白色的长衫被火星烫出个小洞也没察觉。
王宁坐在竹椅上翻《千金方》,书页间夹着片压平的葡萄叶。忽然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他抬头,看见钱多多提着个酒坛走进来,坛口用红布封着。
“王掌柜,给您留的好东西。”钱多多解开红布,一股醇厚的酒香飘出来,“西域的葡萄酒,专治腰膝酸软。我特意留了三坛,够您用些日子。”
王宁倒出半碗,酒液呈深宝石红,在碗里轻轻晃。“多谢钱老板。”他抿了一口,眉头舒展,“果然是好酒,性温而不烈。”
“我还留了个心眼,”钱多多凑近,压低声音,“孙玉国让刘二狗盯着买葡萄的村民呢,尤其是那些总喊口干的......”
王宁放下酒碗,葡萄香混着酒香在鼻尖萦绕。他忽然起身,往药柜走去:“张阳,再多备些干姜。”
夜色渐深,百草堂的灯还亮着。蒸葡萄的蒸汽从烟囱里冒出来,混着山药的甜香,飘出老远。王雪趴在桌上写笔记,笔尖在“葡萄配伍山药茯苓”几个字上反复描;张阳在药碾旁打盹,头一点一点的,手里还攥着没碾完的茯苓块;王宁坐在灯下,对着那本《神农本草经》,指尖在“蒲陶”二字上轻轻摩挲。
窗外,一轮新月爬上墙头,照在刚挂果的葡萄藤上。藤蔓的影子投在窗纸上,像幅流动的画。王宁望着那影子,忽然想起爹生前说的话:“药材就像人,得懂它的性子,才配用它。”
他起身往灶房走,要去看看砂锅里的葡萄膏。经过张阳身边时,看见少年的笔记上写着:“葡萄,味甘酸,性平。需知其利,更需知其弊。”
王宁笑了,从药箱里取出块新的砚台,放在张阳手边——这是他早就准备好的,想等张阳出师时送他。现在看来,不必等了。
灶房里,砂锅里的膏体正咕嘟冒泡,紫红色的汁液泛起细密的泡沫。王宁用银勺搅了搅,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