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看着这些带着沙漠气息的药材,心里暖烘烘的。他让村民们把沙枣果带回家煮水喝,把沙枣花插在窗台上,说这香气能驱散邪气。夜里,药铺的灯亮到天明,王宁和张娜轮流守着药炉,砂锅里的沙枣汤药咕嘟作响,像在唱一首安神的歌。
第三天清晨,奇迹发生了。咳嗽的村民不咳了,头晕的老人能下床了,连最严重的那个老汉,也能拄着拐杖自己走过来道谢。而回春堂那边,因为丹药吃坏了人,被愤怒的村民砸了招牌,孙玉国和郑钦文不知跑哪去了,只剩刘二狗蹲在门口哭,说再也不敢骗人了。
夕阳西下时,王宁坐在药铺门槛上,看着孩子们在巷子里追跑,手里拿着张娜做的沙枣花蜜饯。张娜走过来,挨着他坐下,把一个新做的沙枣花香囊放在他手里。\"你看,\"她轻声说,\"就像林婉儿说的,沙枣的根扎得深,再大的风雨也不怕。\"
王宁捏着香囊,沙枣花的香气混着晚风飘得很远。他忽然想起什么,起身从药柜里取出纸笔,写下\"沙枣全株入药\"几个字,旁边画了株枝叶茂盛的沙枣树,根须深深扎进土里,顶着风沙,却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子。
霜降这天,青石镇飘起了第一场霜。百草堂的院子里,王雪正踩着木梯摘最后一批沙枣果,竹篮里的果子红得发亮,银鳞上沾着霜花,像落了层碎星。王宁站在底下扶着梯子,青布长衫外罩了件厚棉褂,袖口露出那串沙枣核手串,被摩挲得油光锃亮。
\"哥,你看这颗!\"王雪举着颗拳头大的沙枣,果皮上的银鳞在阳光下泛着虹彩,\"钱老板说,这种长在沙丘顶上的果子,药性最足。\"
王宁笑着接住果子,指尖触到冰凉的霜花:\"留着给张药师泡酒,他上月说肝火旺,正用得上。\"
自疫病过后,沙枣成了青石镇的\"宝贝\"。村民们学着百草堂的法子,把沙枣花晒成茶,把沙枣叶收进药箱,连孩子们都知道,摔破了皮敷点沙枣叶泥就不疼了。孙玉国和郑钦文没再回来,刘二狗在镇上摆了个杂货摊,见了王宁总是低着头,倒也本分了许多。
这日午后,林婉儿带着个陌生的老者走进药铺。老者身着素色锦袍,须发皆白,手里拄着根龙头拐杖,杖头竟雕着朵沙枣花。\"王掌柜,这位是京城太医院的李太医。\"林婉儿介绍道,劲装外罩了件披风,显然是赶路来的。
李太医目光落在药柜里的沙枣果上,眼神亮了:\"早就听说青石镇有位善用沙枣的医者,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帛书,\"老夫寻这《西域药录》多年,上面记载沙枣'其根可固沙,其叶可疗饥,其果可续命',只是后世渐渐失传了。\"
王宁展开帛书,上面的字迹古朴,竟与祖父留下的药书残页能对上。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祖父总在灯下翻那本残页,说沙枣是\"沙漠给人的礼物\",当时他还不懂,此刻看着帛书上的记载,再摸摸腕间的沙枣核手串,忽然懂了祖父的意思。
\"李太医此次来,是想求沙枣胶的方子。\"林婉儿在一旁道,\"北方边关将士常受风寒,筋骨受损,太医院听说沙枣胶续筋接骨有神效,特意派李太医来求药。\"
王宁没犹豫,取过纸笔写下配伍:\"沙枣胶需与当归、红花同煎,性温而不燥,正好治风寒入骨。只是这胶需取三年以上的老枝汁液,还得在霜降前收,不然会带涩味。\"他边写边解释,张娜在一旁研墨,素裙上的香囊随着动作轻晃,香气落在纸上,竟洇出淡淡的黄痕。
李太医看着方子,又看了看药铺里晾晒的沙枣花叶,忽然叹道:\"世人多求珍稀药材,却不知寻常草木里藏着大道理。这沙枣能在盐碱地扎根,本身就是顺应自然的智慧,用药亦当如此啊。\"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都来帮忙。有擅长爬树的年轻人上树割沙枣枝取胶,有心灵手巧的妇人帮忙晾晒沙枣花,连孩子们都学着王雪的样子,把掉落的沙枣叶捡回来,说是\"给边关的叔叔们治病\"。钱多多更是赶了十辆马车来,说要把青石镇的沙枣药材运到边关去,只收成本价。
送李太医走的那天,全镇人都来送行。马车上装着满满的沙枣药材,沙枣果用陶罐装着,沙枣花用棉纸包着,最显眼的是那几块琥珀色的沙枣胶,被阳光照得像块块宝石。李太医握着王宁的手:\"老夫替边关将士谢过王掌柜,这沙枣香,要飘到边关去了。\"
入冬后,百草堂的生意更忙了,却不再是王宁一个人忙。张阳成了药铺的常客,教村民们辨认沙枣的真假;王雪收了两个徒弟,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