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磕得通红。见王宁进来,他\"咚\"地又磕了个响头:\"王掌柜,我不是人!孙玉国给了我五两银子,让我假装腿坏了诬陷你...\"他说着解开裤管,露出的小腿虽有些青紫,却根本不像不能走路的样子,\"这伤是他让伙计打的,跟您的药一点关系都没有。\"
王宁刚要说话,林婉儿突然走到香案前,指着供桌下的一个旧木箱:\"把那个搬出来。\"
两个乡丁合力抬出箱子,打开时里面全是泛黄的书卷。林婉儿从中抽出本线装册子,封面上写着\"青岩药案录\",纸页都脆了。她翻到中间一页,指着上面的字迹说:\"二十年前赵老五的事,这里写得清楚。\"
众人凑过去看,只见上面记着:\"赵老五,壮年,阴虚火旺体质。自用竹叶椒根五两泡酒,未加甘草制衡,三日后昏迷,脉浮数,舌绛无苔。予甘草四两、绿豆一升煎服,三剂乃苏。\"
\"五两?\"王宁吃了一惊,\"寻常治风湿,最多用五钱,他这是用了十倍的量!\"
林婉儿点点头,用拐杖敲了敲地面:\"那时候赵老五总说自己身子虚,想补补,就听信了外乡游医的话,以为椒根越浓药效越好。结果呢?怒火攻心,差点没救回来。\"她看向郑钦文,\"你这次用的椒根酒,王宁是不是只给你用了三钱,还加了当归?\"
郑钦文脸涨得通红:\"是...可我嫌见效慢,自己又往酒里加了半把...\"
\"这就对了。\"张娜接口道,\"我那天给你抓药时,特意用桑皮纸包了当归,纸上还写着'每日最多喝半杯',你压根没看。\"她说着从围裙兜里掏出张揉皱的桑皮纸,上面的字迹果然清晰。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原来是自己加量了!\"
\"怪不得我家男人喝了没事,他向来听话按方喝。\"
林婉儿突然提高声音:\"还有件事,你们怕是不知道——当年救赵老五的,不是别人,正是王宁的师父。\"她转向王宁,\"你师父临终前嘱咐,要把竹叶椒的用法刻在石碑上,就立在药铺门口,让所有人都看清楚。可惜他走得急,这事就搁下了。\"
王宁眼睛一热,想起师父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气息微弱地说:\"药...药性如人性,知...知其短,方能用其长...\"当时他年纪小,不懂这话的意思,现在总算明白了。
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祠堂外传来:\"谁说这事搁下了?\"
众人回头,只见个白发老头拄着拐杖进来,正是赵老五。他比二十年前苍老了许多,背也驼了,但眼睛很亮。\"当年我醒过来后,就想着要报答王大夫。他说不用,只让我记住'用药如用刀,轻重得看病'。\"赵老五走到王宁面前,深深作揖,\"这些年我在山里采椒,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帮上忙。\"
王雪突然跑出去,不一会儿抱来纸笔:\"哥,咱们现在就写《竹叶椒用法要诀》!林婆婆说的对,得让所有人都知道怎么用才安全。\"
王宁接过笔,张娜研墨,王雪在旁边念:\"果实温胃,配生姜减其烈;根须活血,加甘草制其毒;叶片外敷,佐公英消其肿...\"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棂,照在宣纸上,墨迹很快晕开,带着淡淡的墨香和药香。
赵老五看着纸上的字,突然说:\"我知道哪里有最好的竹叶椒。后山崖壁上长着几株老根,怕是有几十年了,药效最足。就是不好采,得等开春化了雪...\"
钱多多眼睛一亮:\"我出十倍的价钱收!但得王掌柜亲自去采,我跟着学认认药材。\"
王宁笑着点头,忽然觉得心里敞亮了许多。他想起刚学医时,总觉得竹叶椒的\"毒\"是个麻烦,现在才明白,所谓的毒,不过是用错了的药性。就像人心,用对了是善意,用错了才成了恶意。
祠堂外的阳光正好,照得檐角的铜铃闪闪发亮。王雪把写好的要诀贴在祠堂门口,风一吹,纸页轻轻响,像在念着什么古老的咒语,又像在诉说着一味草药与一方人的故事。
开春的第一场雨,把青岩镇的石板路洗得发亮。百草堂门口新立了块青石碑,王宁正用錾子细细打磨最后一个字——碑上刻的正是王雪整理的《竹叶椒用法要诀》,每个字都嵌着淡淡的药香。
\"哥,赵伯和钱老板在山上等咱们呢。\"王雪背着鼓鼓的采药篓跑过来,篓子里装着新制的药锄和麻布手套,双丫髻上别着朵山茶花,\"林婆婆说崖壁上的老椒根该采了,过了这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