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扛着一袋新收的赤小豆。“王大夫,这是我托人从外地买来的赤小豆,颗粒饱满,没受潮,您收下补药斗。”孙玉国把赤小豆递过去,又打开药箱,“这里面是我整理的药材保存方子,以前我总想着省钱,没好好保存药材,现在才知道,药材好,药效才好。”
王宁接过药箱,翻开里面的方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药材的储存方法,连玉米须的烘干温度、保存湿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抬头看向孙玉国,笑着说:“孙掌柜,你能明白这些,比什么都强。以后咱们两家药铺,多交流药材知识,一起为乡亲们治病。”
孙玉国重重点头:“您放心,我以后一定以您为榜样,凭良心做生意。昨天钱老板还跟我说,想把咱们青溪镇的玉米须卖到南方去,说这是‘救命的好药材’,到时候咱们还能帮村民们多赚些钱。”
“那可太好了!”王雪蹦蹦跳跳地从后院跑出来,手里拿着个装满玉米须的香囊,“我把玉米须和陈皮混在一起,做了些香囊,挂在屋里能驱湿气,乡亲们要是喜欢,都可以来拿!”
村民们一听,都围过去要香囊,百草堂里顿时热闹起来。张娜忙着给大家倒玉米须水,林婉儿则坐在一旁,给村民们讲怎么用玉米须煮水:“大家要是平时觉得腿胀、小便少,就抓一把玉米须,加几片生姜煮水喝,能利水;要是家里有孩子不爱喝水,也可以加些红糖,甜甜的,孩子也爱喝。”
钱多多这时也赶来了,他骑着马,马背上驮着几个大箱子:“王大夫,我来送好消息啦!南方的药商听说咱们青溪镇的玉米须药效好,特意订了五百斤,这是定金,您先收下,等玉米须运过去,再给尾款!”他把一个沉甸甸的钱袋递给王宁,又笑着说:“我还把您用玉米须治病的事写进了《药材记》,以后咱们青溪镇的玉米须,就成了有名的‘药须’啦!”
王宁接过钱袋,转手递给张娜:“把这些钱分一半给村里,帮着修修村口的路,再买些药材种子,分给村民们种。剩下的,就存起来,以后乡亲们来看病,要是家里困难,就免了药钱。”
村民们一听,都鼓起掌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百草堂,落在牌匾上,“玉米须解民忧”五个字闪闪发光。王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当初没人在意的玉米须,如今成了救急的好药材;曾经针锋相对的两家药铺,如今成了携手互助的伙伴;青溪镇的乡亲们,也因为这不起眼的玉米须,变得更加团结。
夕阳西下时,村民们才陆续离开。百草堂的灯亮了起来,王宁、张娜、王雪、张阳、林婉儿、孙玉国围坐在桌前,喝着玉米须水,聊着以后的打算。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玉米须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秋天里,关于仁心、关于药材、关于温暖的故事。
王宁看着桌上的玉米须,轻声说:“药材无贵贱,仁心价更高。只要咱们守住这份初心,往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这玉米须一样,平凡却有力量。”
众人都点点头,目光坚定。青溪镇的夜,安静而温暖,百草堂的药香,伴着玉米须的清甜,飘向远方,也飘向了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