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着孙玉国起身,孙玉国走时,还特意看了眼案台上的枸骨叶——那些带着尖刺的叶片,曾被他视作无用之物,可如今,却是救他于水火的良药。他忽然明白,药材本无贵贱,人心才有善恶,之前他只想着争强好胜,却忘了医者的本分。
第二天一早,孙玉国就让刘二把济世堂多收的药材钱退给了乡亲们,还亲自带着一筐新鲜的水果来到百草堂。“王大夫,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他把水果放在案台上,脸上带着诚恳的笑容,“以后咱们两家药堂,就别再争了,一起为乡亲们治病,你看怎么样?”
王宁笑着点头:“好啊,这样既省心,又能让乡亲们少跑腿,是件好事。”
孙玉国听了,心里松了口气,又想起什么,对着王宁说:“对了,我昨天回去后,仔细想了想,觉得枸骨叶是个好药材,以后济世堂要是遇到风湿夹热的患者,能不能跟你这儿拿些枸骨叶?我按市场价给你钱,绝不还价。”
“当然可以,”王宁爽快地答应,“不过枸骨叶性凉,脾胃虚寒的人不能用,你以后给患者用药时,可得仔细诊脉,别用错了药。”
孙玉国连连点头,心里满是敬佩——王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还毫无保留地分享用药经验,这份胸襟,是他远远不及的。
送走孙玉国后,王雪笑着说:“没想到孙玉国也有服软的时候,这枸骨叶还真成了‘和解药’了。”
王宁笑着说:“其实他本性不坏,只是太好胜了。以后两家药堂一起为乡亲们治病,也是件好事。”
张阳整理着药柜,忽然想起什么,对王宁说:“王大夫,昨天钱多多又来了,他说想跟咱们长期合作,收些枸骨叶运到外地去卖,还说要给咱们提价,比之前的价格高两成呢。”
王宁愣了愣,随即笑着说:“好啊,这样既能让更多人知道枸骨叶的用处,又能给乡亲们多赚些钱,是件好事。”
张娜看着案台上的枸骨叶,又看了看王宁温和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从一开始的缺药困境,到后来的流言危机,再到如今的化干戈为玉帛,这不起眼的枸骨叶,不仅治好了乡亲们的病,还化解了两家药堂的矛盾,成了青石镇的“宝贝药材”。
冬雪落满青石镇时,百草堂后院的几株枸骨树已扎稳了根。王宁裹着厚棉袄,站在树下看着枝头——原本青绿色的小果子,经了霜雪竟渐渐染上红晕,像缀在墨绿叶片间的红玛瑙,连带着那些尖锐的刺,都少了几分凌厉,多了些可爱。
“哥,钱掌柜的马车到门口了!”王雪从药堂跑出来,双丫髻上沾了片雪花,手里还拿着一张单子,跑得气喘吁吁,“他说这次要收五十斤枸骨叶,还要带些枸骨果回去,说是外地的药铺都听说这‘鸟不宿’能治筋骨病,都来跟他要货呢!”
王宁笑着点头,转身往门口走。只见钱多多穿着厚实的绸缎棉袍,正指挥着伙计从马车上搬空药箱,见了王宁,立刻拱手笑道:“王大夫,您这枸骨可真是好东西!我上次把枸骨叶运到邻县,没几天就卖光了,连带着枸骨果都成了稀罕物,这次我特意多带了几个药箱来,生怕装不下!”
两人正说着,孙玉国也来了,他穿着一身素色棉袍,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株刚挖的枸骨苗,身上还沾了些泥土:“王大夫,我按您说的,在济世堂后院也种了几株枸骨,这是新挖的苗,给您送来几株,咱们一起把这枸骨种遍青石镇,以后乡亲们再得筋骨病,就不用愁没药了。”
王宁接过枸骨苗,指尖触到带着泥土的根系,冰凉的触感里藏着生机,心里暖暖的。他转头看向张阳,只见年轻的药师正带着几个村民在后院修剪枸骨枝,手里拿着一本册子,时不时停下来记录——张阳已经把这段时间用枸骨治病的案例整理成册,还在册子上画了枸骨的叶片和果实,标注着药性和用法,说是要传给以后的学徒,让更多人知道枸骨的用处。
张娜从药堂里端出几碗热茶,分给众人:“天这么冷,喝碗热茶暖暖身子。”她的目光扫过后院的枸骨树,又看向王宁,眼里满是笑意——从秋到冬,这带刺的枸骨不仅解了青石镇的燃眉之急,还让两家药堂化干戈为玉帛,连钱多多都成了枸骨的“宣传员”,这是他们一开始万万没想到的。
正喝着茶,就见李掌柜拄着拐杖,带着几个村民扛着一块木牌走来。木牌上刻着“枸骨救急”四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还刻着几株枸骨叶的图案,油亮的红漆在雪光下格外显眼。“王大夫,这是咱们几个村民凑钱做的木牌,”李掌柜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以后谁要是得了筋骨病,看到这木牌就知道来百草堂,也让大家都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