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百草堂之钩粟(3 / 5)

泽。树枝上挂满了带刺的钩栗,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灯笼。王宁抬头看着满树的钩栗,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他和王雪拿出竹篓,开始采摘钩栗,带刺的壳子扎得手指生疼,两人却浑然不觉。

与此同时,药铺里的张阳已经忙活起来。他先将王雪带来的那几颗钩栗放在石臼里,轻轻捶打,将外面的刺壳敲碎,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坚果。坚果呈扁圆锥形,外壳呈褐色,上面还带着细小的绒毛。他将坚果倒进清水中,反复清洗干净,然后放进石磨里,一边加水一边研磨。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石磨的缝隙流出来,滴进下面的陶盆里。

林婉儿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药书,仔细核对每一个步骤:“张药师,研磨的时候水要加适量,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这样淀粉才能沉淀得均匀。”

张阳点点头,手上的动作不停:“我知道,以前磨葛根淀粉也是这个道理。等浆液磨好,得用细纱布过滤两遍,把杂质去掉,这样淀粉才细腻,服用起来也更容易吸收。”

过滤好的浆液倒进陶盆里,张阳将陶盆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待淀粉沉淀。约莫一个时辰后,陶盆底部沉淀出一层白色的淀粉。他小心地将上面的清水倒掉,然后将淀粉刮出来,摊在竹匾上,放在炭火旁慢慢烘干。

就在这时,王宁和王雪背着满满的竹篓回来了,竹篓里的钩栗堆得像小山一样。“张阳,怎么样了?”王宁一边脱蓑衣,一边问道。

张阳拿起一小撮烘干的钩栗淀粉,递到王宁面前:“掌柜的,你看,淀粉已经烘干了,很细腻。我这就调给赵二叔服用。”

他取了适量淀粉,用温开水调成浆状,又加了一勺红糖,然后用沸水冲搅均匀。瞬间,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张阳将调好的钩栗浆端到赵二叔面前:“赵二叔,趁热喝吧。”

赵二叔接过碗,犹豫了一下,还是仰头将钩栗浆喝了下去。温热的浆液滑过喉咙,带着一丝甜味,没有想象中的怪味。他放下碗,对王宁说:“王掌柜,这东西喝着还行,没啥不舒服的。”

众人都围了过来,紧张地看着赵二叔。王宁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只能在心里祈祷钩栗能发挥药效。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的雨渐渐小了,药铺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赵二叔突然站起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王掌柜,我好像……不拉肚子了!刚才还觉得肚子不舒服,现在感觉好多了!”

这话一出,药铺里瞬间沸腾起来。“真的有效?”“太好了!咱们有救了!”众人的欢呼声淹没了屋外的雨声。王宁看着赵二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转头对张阳和王雪说:“大家加把劲,咱们赶紧批量炮制钩栗淀粉,给村民们治病!”

张阳立刻点头,开始准备更多的工具。王雪也放下竹篓,帮忙清洗钩栗。林婉儿看着忙碌的众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场与痢疾的较量,他们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她也隐隐有些担心,孙玉国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暮色四合时,百草堂的灯火如豆,映着满室忙碌的身影。石磨转动的“咕噜”声、清水泼洒的“哗啦”声、竹匾晾晒淀粉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压抑的药铺,此刻竟透着股生生不息的暖意。

张阳的额角沁着汗珠,素色长衫的袖口已被浆水浸湿,贴在小臂上。他正将新磨好的钩栗浆液倒进陶盆,动作娴熟得像在完成一件精密的活计——每滤一遍浆液,都要仔细检查纱布上是否残留碎渣;每摊一层淀粉,都要确保厚度均匀,好让炭火能慢慢烘透。“掌柜的,这淀粉明早就能烘干,今晚先把剩下的钩栗壳敲了,明日一早就能接着磨。”他头也不抬地说,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却难掩兴奋。

王宁刚将一竹匾淀粉搬到炭火旁,闻言点点头,转身帮王雪剥钩栗壳。妹妹的指尖已被刺壳扎出了细小的血点,却还攥着坚果不肯停:“哥,你看这坚果多饱满,磨出来的淀粉肯定好。方才李阿婆的孙子还来问,说明早能不能拿到药,我跟他说肯定能,可不能让娃子再遭罪了。”

林婉儿坐在一旁,借着灯火翻看药书,时不时抬头叮嘱两句:“雪儿,剥壳时别太急,钩栗壳的刺尖容易断在手里,万一感染就麻烦了。”她说着,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小瓶药膏,递到王雪面前,“这是我自制的紫草膏,能消炎止痛,晚上睡前涂一点。”

王雪接过药膏,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谢谢林姐姐,还是你细心。”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吱呀”一声推开,一股冷风裹着雨星灌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