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战前夕后燕军中突遭变故一(1 / 3)

岁月无声流淌,夏去秋至,燕军早在七月便已抵达黄河北岸。

历经三月漫长等待,其初来之时的锐气已如被岁月打磨的利刃,锋芒渐失。

此刻,后秦援兵正在赶来的消息传来,魏军士气瞬间为之一振,恰似干柴遇烈火,熊熊燃烧。

而身陷孤军深入之境的慕容宝,面对如此风云变幻的局势,内心如乱麻般纠结,最终还是咬咬牙,毅然下令渡河进击。

然而,仿佛命运有意捉弄,燕军刚要渡河,刹那间狂风骤起,如狂魔肆虐,几十艘战船在狂风的无情席卷下,如飘零的落叶般被刮到黄河南岸,船上三百多名甲士稀里糊涂地成了魏军俘虏。

魏军虽在这场小规模的战斗中取得了些许胜利,但目前的战局形势依旧如同迷雾中的棋局,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拓跋珪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于他和他的国家而言,犹如生死攸关的天平,稍有偏差,便可能万劫不复。

于是,拓跋珪当机立断,立刻召集身边的谋士们前来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这些谋士们皆是拓跋珪的得力助手,他们各个身怀绝技,或精通兵法谋略,于兵书战策间纵横捭阖;或擅长分析局势,能从蛛丝马迹中洞察先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才能。

在北魏那宽敞且烛火摇曳的营帐内,气氛凝重得仿若实质,每个人的呼吸声都仿佛被这沉重的氛围压抑得小心翼翼。

拓跋珪高坐主位,眉头紧锁,那紧锁的眉头如同一座沉重的山峦,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他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在营帐内一众谋士身上缓缓扫过,每一道目光都仿佛带着千斤的重量。

他凝视着悬挂在营帐中央的军事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后燕与北魏军队的部署态势,心中对当前的战争形势有着清晰且严峻的判断。

许久,拓跋珪打破沉默,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如今后燕大军压境,虽说我魏军士气高涨,但若是与之正面决战,必然是一场苦战。

后燕军中不乏能征善战之士,且慕容垂老谋深算,犹如那隐藏在黑暗中的猎鹰,即便我军侥幸取胜,也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此非我等所愿,我们需另谋破敌之策。”

张衮微微颔,轻抚胡须,那胡须在烛光下微微颤动,目光中透着思索,仿佛在心中已然开始推演各种策略:“主上所言极是,与后燕硬拼实非上策。

后燕军中,慕容垂乃灵魂人物,其威望之高,使得燕军将士对他忠心耿耿,犹如群星拱月。

若能设法动摇燕军军心,或许可寻得破局之机。”

一位年轻谋士赶忙起身,身姿挺拔,恭敬说道:“张大人所言有理,慕容垂虽未亲赴前线,但燕军将士对他奉若神明。

只要能让他们觉得慕容垂出了事,燕军必然人心惶惶,届时我军再出击,便可事半功倍。”

拓跋珪微微点头,那点头的动作看似轻微,却仿佛承载着无数的考量,又面露思索之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谨慎:“话虽如此,可慕容垂谨慎多疑,犹如那狡黠的狐狸,怎样才能让燕军确信他已病重乃至身亡?稍有不慎,不仅计划败露,还可能激怒燕军,让他们同仇敌忾,对我军更为不利。”

营帐内一时陷入沉默,众人皆陷入沉思,气氛压抑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试图从这复杂的局势中寻找到那一线破局的曙光。

片刻后,张衮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犹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凑近拓跋珪,压低声音说道:“主上,慕容垂年事已高,此次未出征想必身体抱恙。

我们可先派人混入燕军周边村落,散布慕容垂重病卧床、药石无灵的消息。

同时,买通几个燕军俘虏,让他们回去后添油加醋地诉说在北魏听到的慕容垂病重传闻。

另外,我们可安排身手敏捷之人,趁夜潜入燕军信使往来的必经之路,截获燕军信件,伪造一些提及慕容垂病情危急的信件,再设法让这些信件落入燕军手中。

如此多管齐下,不怕燕军不信。”

拓跋珪眼中一亮,那明亮的眼神仿佛在黑暗中寻得了一盏明灯,猛一拍桌,声音在营帐内回荡:“好计!

就按此计行事。

务必谨慎安排,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让这消息如瘟疫般在燕军之中迅蔓延,扰乱他们的军心。”

众谋士领命,迅散去,各自有条不紊地执行计划,那匆忙离去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