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一代战神的落幕时刻一(1 / 3)

在塞北的阳高城,晨雾恰似缠绵的思绪,尚未完全散尽,独属于塞北的清寒之意丝丝缕缕地萦绕其间,仿若一层细腻且轻柔的薄纱,将校场之上猎猎作响的旗帜温柔地裹住。

那旗帜于雾中微微晃动,似在试图挣脱这朦胧的束缚,却又在这氤氲中更添几分神秘。

慕容垂静静地端坐在轮椅之上,身上严严实实地裹着厚厚的狐裘,狐裘的毛柔软而蓬松,每一根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温暖,仿佛能抵御世间所有的寒冷。

他的手如铁钳般紧握着轮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恰似冬日里被霜雪覆盖的枯树枝,彰显着一种坚韧与执着。

他的目光,牢牢地定在那面飘扬的“燕”

字旗上,红底黑字在雾霭中若隐若现,恰似他这半生起伏跌宕、充满传奇色彩的命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在时光的长河中起起落落。

“轩儿,”

他忽然开口,声音被晨雾过滤后,带着几分朦胧的质感,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却又似洪钟般坚定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传令下去,班师回朝吧。”

彼时,慕容轩正伫立在一旁,全神贯注地整理着军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将整个世界都隔绝在外。

听到这话,他不禁一怔,手中指尖正捏着的竹简“啪”

地一声,毫无预兆地落在案上,出清脆的声响,在这寂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命运敲响的一记重鼓。

他缓缓抬起头,望向叔父,只见叔父那双眼眸里虽透着深深的疲惫之色,仿若历经了无数的沧桑与磨难,每一道皱纹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但其中却又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静,宛如深邃的湖水,波澜不惊,那是一种历经风雨洗礼后的淡然与脱。

慕容轩见状,连忙躬身应道:“是。”

转身之际,他忍不住回头望去,轮椅上的老人依旧凝视着那面燕旗,其背影在雾中显得单薄而孤寂,却又犹如生了根的山松,坚韧不拔,透着一种历经风雨洗礼后的傲然。

慕容轩心里明白,叔父的心早已系在了中山,只是连日来强撑着处理军务,哪怕在夜里咳嗽时,都要紧紧捂着嘴,生怕惊扰了旁人。

前几日议事之时,慕容德还曾劝道“陛下龙体为重”

,叔父却只是摆了摆手,神色凝重得仿若凝结了千年的寒霜,缓缓说道“参合陂的尸骨未寒,朕岂能安卧”

如今危机已然解除,回都城休养,无疑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大军一路前行,当行至沮阳时,秋意已然浓郁得化不开了,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颜料盒,将世间万物都染上了秋的色彩。

道路两侧的白杨叶,被风肆意地卷动着,出簌簌作响的声音,仿佛无数细碎的叹息交织在一起,如泣如诉,纷纷扬扬地飘落,铺洒在地上。

人踩上去,那软绵的触感,竟让人心慌意乱,仿佛能感受到这秋意中所蕴含的丝丝哀愁,像是历史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沉重辙印。

在沮阳驿馆那弥漫着古朴气息的房间里,慕容垂斜卧在楠木榻上,意识渐渐陷入混沌,往昔与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将他淹没其中。

恍惚间,他仿佛回到了秦朝那广袤无垠的北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伟的长城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踞在黄沙漫天的大地之上。

此时的慕容垂,正是威震四方的蒙恬大将军,身着厚重的战甲,头戴威风凛凛的头盔,那坚毅的面容上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沉稳与果敢。

他站在长城的烽火台上,凛冽的寒风吹动着他的披风,猎猎作响,犀利的目光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塞外的动静,肩负着守护大秦边疆的重任。

就在这时,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长城。

此人便是扶苏公子,然而,他的灵魂实则是来自现代的中国人民大学高材生刘强民。

扶苏公子虽身处这古老的时代,却带着现代文明的独特气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越时代的智慧与豁达。

蒙恬初见扶苏,便被他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

扶苏面对这陌生而又严峻的边疆环境,没有丝毫的怯懦与慌乱,反而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

他主动走向蒙恬,恭敬地行礼,说道:“久闻蒙恬大将军威名,今日得见,实乃扶苏之荣幸。”

蒙恬连忙扶起扶苏,笑着说道:“公子客气了,如今公子前来,与我一同守卫这北疆,实乃大秦之幸。”

从那之后,两人时常一同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