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一代战神的落幕时刻一(2 / 3)

长城防线。

每当夜幕降临,塞外的寒风呼啸而过,他们便会在营帐中秉烛夜谈。

扶苏会向蒙恬讲述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科技展。

他描述着民主选举如何让民众参与国家治理,市场经济怎样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还有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科技创新,从治愈疑难杂症的医疗技术到探索宇宙的航天工程。

蒙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被这些闻所未闻的事物深深吸引,同时也为扶苏的博学多才所折服。

而蒙恬则向扶苏传授军事战略与战术技巧。

他铺开羊皮地图,用手指沿着山川河流比划,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地形布置防线,如何判断敌军的行军路线与战略意图。

他还会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战役,从战前的筹备、情报的收集,到战场上的排兵布阵、随机应变,每一个细节都剖析得入木三分。

扶苏对这些实战经验如饥似渴,他认真聆听,不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让蒙恬对他的智慧和领悟力赞叹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交流愈深入,情感也日益深厚。

一次,匈奴大规模进犯,蒙恬迅制定作战计划,扶苏主动请缨,参与到战斗的指挥中。

在战场上,扶苏冷静果敢,严格按照蒙恬的部署执行任务,同时又能根据瞬息万变的局势做出灵活调整。

这场战役最终大获全胜,战后,蒙恬对扶苏更是刮目相看,他看到了扶苏在军事方面的巨大潜力。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相处与并肩作战,扶苏越敬重蒙恬的军事才能与为人品德。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扶苏郑重地跪在蒙恬面前,说道:“义父,自扶苏来到这北疆,蒙您倾囊相授,关怀备至。

您不仅传授我军事之道,更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扶苏愿拜您为义父,今后追随您左右,为大秦的江山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蒙恬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他连忙扶起扶苏,说道:“孩子,能得你这样的英才为子,实乃我之幸事。

今后,我们父子二人定要携手守护好这大秦边疆。”

然而,命运却总是充满了无常与残酷。

赵高在朝堂之上玩弄权术,阴谋陷害扶苏与蒙恬。

一道赐死的诏书如晴天霹雳般传来,打破了他们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扶苏虽满心悲愤与不甘,但为了维护大秦的稳定,不愿因自己的反抗而引内乱,最终选择了服从。

蒙恬虽据理力争,试图为自己和扶苏洗刷冤屈,但在赵高的权势压迫下,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那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塞外的风沙似乎也在为他们的命运悲叹。

扶苏与蒙恬相对而立,眼中满是不舍与无奈。

“义父,今生能与您相识相知,实乃扶苏之幸。

只是命运弄人,我们终究无法改变这结局。”

扶苏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蒙恬紧紧握住扶苏的手,声音低沉而坚定:“孩子,莫要悲伤。

此乃命运的考验,若有来生,我们定要改写这一切。”

最终,两人怀着满腔的遗憾,在这塞外边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千古遗憾。

而此刻,在沮阳驿馆的榻上,慕容垂从那沉重的前世记忆中缓缓苏醒。

他的眼前,侄儿慕容轩的面容与前世扶苏公子的身影渐渐重合。

那些曾经在长城上共度的日子,那些真挚的情感交流,那些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探讨,一一在他脑海中浮现。

慕容垂回顾自己这一生,征战无数,纵横沙场,从未尝过败绩。

他的威名远扬,所到之处,敌军闻风丧胆。

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燕国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一世,他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不再像前世那般,空有一身本领却含冤而死。

他转头望向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细碎的光影。

慕容垂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感慨万千。

他觉得此生已然没有遗憾了,上一世未竟的抱负,在这一世得以实现。

与慕容轩之间的情谊,也恰似前世与扶苏那般深厚真挚。

如今,他仿佛能看到未来,慕容轩在他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将领,继续守护着燕国的江山。

而他自己,虽已至暮年,但那些辉煌的征战岁月,以及与慕容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