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慕容轩强行穿越时空(1 / 4)

慕容轩实在无法接受失去叔父慕容垂的残酷现实。

此刻,他的心口仿佛被一块巨石狠狠碾压,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如撕裂般的剧痛。

上一世,他身为被贬斥至苍凉上郡的扶苏公子,在那凛冽的风霜之中,唯有蒙恬将军的忠勇相伴,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沙丘之变的悲惨命运。

而这一世,他转世成了慕容鲜卑的孤儿,自幼便失去了双亲的庇护。

是叔父慕容垂将他小心地护在羽翼之下,教他骑射之术,传授他行军打仗的兵法。

甚至在他因年少轻狂闯下祸事时,叔父总会慈爱地摸着他的头,温声说道:“轩儿知错便好,叔父在。”

对慕容轩而言,慕容垂不仅仅是父兄,是师长,更是这乱世之中,唯一能让他安心停靠的温暖港湾。

如今,这港湾却倾颓了,他又怎能甘心?“叔父不能死,我一定要救他。”

慕容轩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中翻涌着近乎偏执的坚定决心。

这时,他忽然想起慕容垂弥留之际的郑重嘱托——将怀中那卷泛黄的《道德经》归还给楼观台的王道义道长。

这卷经书是叔父临死前,凭借自身深刻感悟才写就的,此刻正隔着衣襟散着温热,仿佛带着叔父的殷切期盼。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在他脑海中划过:若这完整的《道德经》,能与林婉清随身携带的《仁义经》合二为一,会不会真如叔父曾隐约提及的那般,拥有撕裂时空帷幕的神奇力量?

“婉清,跟我走!”

慕容轩一把抓住身旁女子的手腕,她腕间的银镯被攥得叮当脆响。

林婉清本是汉人士族之女,自幼饱读诗书,气质温婉。

那卷《仁义经》是她过世的父亲留给她的珍贵遗物,书页间还夹着几片干枯的兰草,仿佛承载着父亲的谆谆教诲与无尽关怀。

她虽不通兵法谋略,却总能在慕容轩被仇恨与冲动裹挟之时,用一句温和的“轩哥且慢”

,让他瞬间冷静下来。

此刻见他眼中布满红血丝,便知他心意已决,只是轻声询问:“我们要去何处?”

“楼观台。”

慕容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王道义道长一定知晓时空穿越的法子,我们要用两卷经书,回到参合陂去。”

林婉清脚步微微一顿,眸中迅掠过一丝忧虑:“轩哥,你叔父曾说过,逆天改命恐有反噬……”

“顾不得那么多了!”

慕容轩急切地打断她,声音因激动而变得沙哑,“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叔父死在那毒烟里?你没看见他咳血的样子,每一口都带着黑沫,像是肺都要咳出来了!”

他猛地别过头,不愿让她看见自己泛红的眼眶——他是慕容鲜卑的少主,是曾在战场上奋勇斩杀过三名魏将的英勇之士,此刻却像个孤立无援的孩子。

林婉清望着他紧绷的侧脸,终究是轻轻叹了口气,反手握住他的手:“好,我陪你去。

只是若道长不许,我们也需再三思量。”

她的指尖微凉,却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神奇力量。

两人快马加鞭,沿着崎岖蜿蜒的山道向楼观台疾驰而去。

马蹄如雷,踏碎了山间清晨晶莹的晨露,惊起了栖息在松树上的一群寒鸦,它们扑腾着翅膀,出阵阵聒噪的叫声。

慕容轩一路都在脑海中不断回想参合陂那惨绝人寰的景象——峡谷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墨绿色毒烟,将士们捂着喉咙,痛苦倒地的凄惨哀嚎声不绝于耳,叔父为了掩护众人撤退,毅然决然地转身冲向毒烟最为浓烈之处,那道金色的铠甲背影在烟雾中逐渐变得模糊……他越想越心急,狠狠一夹马腹,马儿吃痛,嘶鸣着加狂奔。

当他们赶到楼观台时,晨曦正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道观的青瓦之上,琉璃瓦当折射出细碎耀眼的光芒,仿佛给整座道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金纱。

王道义道长早已静静地立在三清殿的石阶之前,身着一身洗得微微白的道袍,腰间系着一根灰布绦子,手中的拂尘轻轻扫过石阶上的落叶,动作舒缓悠然,像是在与时光进行一场无声的对弈。

他看上去不过六十岁左右的年纪,然而眼角的皱纹却犹如刀削斧凿般深刻,仿佛隐匿着千秋万载的无尽沧桑。

“我说过,慕容轩施主,我们还会见面的。

不知道施主当年改变这个人压迫人的世界的雄心壮志有没有改变?”

道长缓缓转过身,目光平静地落在慕容轩身上,那眼神深邃得如同深不见底的幽幽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