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劝安民拓跋珪汉化意难决(3 / 5)

茬:“大汗,林姑娘所言极是。

我曾亲身经历燕国从关外崛起,起初,燕人在关外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凭借着英勇善战和睿智谋略,逐渐强大。

随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一时风光无限,成为中原霸主。

然而,在统治过程中,燕国统治者未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政策,肆意征伐,大兴土木,使得民不聊生。

内部腐败滋生,贵族争权夺利,国力逐渐消耗。

最终,只能无奈退回辽东,这一路下来,造成大量族人死亡,无数家庭破碎,留下的唯有无尽的遗憾。

若北魏继续沿着这条老路前行,最终的结局恐与燕国毫无二致。”

慕容轩稍作停顿,神情严肃地继续说道:“大汗,汉人贾谊所着《过秦论》,深刻剖析了秦朝兴衰的缘由。

秦国自秦孝公起,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历经数代君主的努力,终统一六国。

然而,秦始皇统一后,不施仁义,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修筑长城、阿房宫等,耗尽民力。

他以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严苛的律法,就能永保江山稳固。

却不知,民心尽失,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到了秦二世,不仅未能改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引陈胜吴广起义,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这表明,单纯依靠武力和高压统治,虽能逞一时之威,却无法赢得民心,更难以维持长久的统治。

北魏如今以鲜卑族统治众多汉人,若不以史为鉴,重蹈秦朝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拓跋珪沉思片刻,眉头紧锁,说道:“朕明白你们的意思,只是如今北魏以较少鲜卑人统治众多汉人,且国内民族混杂,若不采取强硬手段,恐难以驾驭局势,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林婉清摇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大汗,强硬手段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服从,但绝非长久之计。

您想,若百姓心中充满怨恨,只是迫于武力不敢反抗,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奋起抗争。

北魏人口中汉人占多数,若不能让汉人真心归附,根基便不稳。

鲜卑族虽勇猛善战,但要治理好这庞大的国家,仅靠武力远远不够。”

慕容轩接着说:“大汗,要让汉人真心归附,需从多方面着手。

先是文化上,鲜卑族可逐渐学习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先进文化,同时也保留本族优秀传统,促进民族融合。

就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文化融合能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

其次,在政策上,要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会感恩朝廷,愿意拥护北魏统治。”

拓跋珪皱眉道:“话虽如此,可鲜卑贵族们大多以游牧为生,让他们学习农耕文明,恐难以接受,且推行汉化,会不会削弱鲜卑族的力量?”

林婉清耐心解释道:“大汗,学习农耕文明并非让鲜卑族放弃游牧,而是根据不同地域和需求,兼收并蓄。

比如在适合农耕的地区,鼓励鲜卑人学习耕种,在草原地区继续展游牧。

至于汉化,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取长补短。

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

通过学习,鲜卑族能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北魏整体实力。

而且,推行汉化过程中,可循序渐进,给予鲜卑贵族一定时间适应。”

慕容轩补充道:“大汗,历史上成功的民族融合例子不少。

北魏若能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仅能增强国力,还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盛世。

您想想,当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能和谐共处,共同为北魏效力,那将是何等强大的力量。”

拓跋珪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们的话让朕深思,只是这一切关乎北魏未来走向,容朕再仔细考量。”

林婉清与慕容轩对视一眼,正欲再言,林婉清像是想起什么,眼神流露出期待:“大汗,我许久未见贺氏夫人了,不知她近来可好?我想去见见她。”

拓跋珪听到这话,眼神猛地一缩,仿佛被什么刺痛了内心,随即闪烁不定,愧疚之情如浓重的阴霾般笼罩在他脸上。

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又缓缓松开,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与悔恨。

他想起那噩梦般的一天,弟弟拓跋觚因冒失顶撞,自己竟在盛怒之下一时冲动将其处死。

那一刻,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