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劝安民拓跋珪汉化意难决(2 / 5)

的亲信大将奚牧,可见其短期内根本无意在南方用兵。

邺城毗邻后秦、南燕和东晋三国,一旦迁都邺城,必将遭受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威胁。

权衡利弊之后,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

平城,这座坐落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分界线上的城市,内长城蜿蜒于南,外长城横卧于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塞北重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如此描绘当时平城的秀丽风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挹其芳澜,郁葱可冷。”

这里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大汉与匈奴的第一场大会战——白登之围。

而平城古城始建于战国初年,是赵国重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398年七月,平城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七岁的蒙古和华北征服者拓跋珪正式迁都于此。

通过这次迁都,拓跋珪为北魏国定下了游牧与农耕并重的展基调,而这仅仅是他迈向中原强国的第一步。

迁都之后,拓跋珪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将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帝国。

然而,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他的性情逐渐变得焦躁、凶残且独断专行。

朝堂之上,大臣们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会触怒龙颜,招来杀身之祸。

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亲信,也逐渐被疏远、打压,甚至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林婉清目睹北魏国内乱象丛生,眉头紧锁,心中忧虑如汹涌潮水般翻涌不息。

她不禁忆起早年,在父亲林浩的带领下,与拓跋珪母子一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那时,他们居无定所,时刻面临各路人马的刺杀威胁,每一次危机都如狂风骤雨般袭来。

然而,他们彼此扶持,相互依靠,共同在困境中求生。

也正是那段时光,让她与拓跋珪的母亲贺氏结下了深厚如渊的友情。

如今看着拓跋珪一步步走向极端,她开始对自己当年的决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她敏锐地察觉到,此时北魏所走的道路,与当年的前燕如出一辙。

前燕在慕容儁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迁都邺城,意图进军中原。

然而,他们对汉人和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治理,最终落得个衰败的下场。

如今的北魏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恐也难以逃脱相同的命运。

林婉清决定与慕容轩一同前往北魏,试图劝说拓跋珪改变治国之道。

慕容轩深知此行凶险万分,但他放心不下林婉清,于是紧紧相随,片刻不离,生怕她遭遇任何不测,哪怕只是短暂地离开自己身边。

他们一路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拓跋珪。

林婉清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意气风,如今却面容憔悴、眼神疯狂与疲惫交织的君主,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林婉清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关切与忧虑,轻声开口道:“大汗,许久未见啊。

自家族覆灭后,我在战火纷飞中辗转飘零,目睹了太多的兴衰荣辱。

如今看到北魏如今的局势,往昔那些艰难岁月不禁一一浮现眼前。

您如今贵为大汗,一心欲成就千秋霸业,可曾仔细想过,这天下局势犹如变幻莫测的风云,该如何引领北魏在这乱世的惊涛骇浪中长久立足,稳如磐石呢?”

拓跋珪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落寞,苦笑着缓缓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婉清啊,你我相识多年,情谊深厚。

如今的北魏,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啊。

朕虽心怀壮志,欲成就霸业,可这谈何容易!

你见多识广,阅历不凡,不妨直言相告,朕究竟该何去何从?”

林婉清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大汗,我这些年历经诸多,现历史似乎有着某种循环往复的规律,这便是历史周期论。

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伴随着贤明君主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君主若开始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政治腐败,便会引民怨,最终导致王朝走向衰败。

就如夏、商、周,皆是如此。

前燕的兴衰也是例证,起初凭借强大国力意图进取中原,却因对各民族高压统治,最终衰败。

北魏如今也面临抉择,若重蹈前燕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慕容轩在旁点头,神色庄重地接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