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和亲失败燃战火 柴壁终成血染地(1 / 3)

公元4o2年的北方,后秦皇帝姚兴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这两位站在权力巅峰的君主,各自握着棋子,目光灼灼地盯着棋盘中央的河东之地——这里,将是决定谁能称霸华北的关键战场。

姚兴端坐在长安宫殿的龙椅之上,手指轻轻摩挲着案头的舆图。

图中,后秦疆域红如烈火,自关中延展至河东,然而在平阳一带,却与北魏的蓝色版图犬牙交错。

自幼受佛法熏陶的姚兴,言谈间常带温和,可此刻眼底深处,藏着不容置疑的野心。

“苻坚曾据关中而望天下,如今我大秦国力渐盛,若能拿下河东,再挥师东进,统一天下的伟业,未必不能在我手中实现。”

他召来弟弟姚平,虽语气刻意沉稳,却难掩急切。

“北魏拓跋珪出身草原,虽骁勇却少教化,其军多靠劫掠补给,百姓怨声载道。

你率四万精锐东进,务必以‘仁义’为旗——不扰百姓、不杀降卒,让河东百姓知我大秦之德,届时拓跋珪自会失去民心,不战而溃。”

姚兴算准了拓跋珪的“残暴”

名声,欲以道义为刃,先瓦解北魏的民心根基。

同一时间,平城营帐内,拓跋珪看着探子送来的军情密报,猛地将其掼于案上,青铜酒樽亦被震得嗡鸣不止。

这位从草原崛起的君主,身上带着与生俱来的狠厉,眼中闪烁着如猎捕猎物般的光芒。

“姚兴这小儿,以为靠几句‘仁义’空话就能夺我土地?他忘了,草原上的生存法则,从来都是弱肉强食!”

他召来麾下将领,手指重重点在舆图上的蒙坑。

“姚平率军东进,必然会取道蒙坑——那里山高谷深,是伏击的绝佳之地。

姚兴信奉‘仁义’,定会让姚平行军缓慢,不急于冒进,我们正好趁此机会,在蒙坑设伏,打他个措手不及!”

拓跋珪深知姚兴性格,过度追求“道义”

,反而会成为行军的掣肘,这正是他可利用的弱点。

两位霸主的算计,从一开始便针锋相对:姚兴想以“仁”

破“暴”

,拓跋珪则想以“快”

破“缓”

这场博弈,从战前的部署开始,便已充满张力。

七月的河东,骄阳似火。

姚平率领四万秦军渡过黄河,直奔平阳。

正如姚兴所料,秦军军纪严明,沿途秋毫无犯,甚至主动帮受灾村民修补房屋。

消息传到平城,拓跋珪冷笑一声:“姚兴这是在演戏给天下人看!

可战场上,靠的不是虚名,是刀枪!”

他并未急着出兵,而是下令平阳守军“暂避锋芒”

,故意将平阳让给秦军,欲让姚平产生“北魏军不堪一击”

的错觉,引诱秦军继续北上。

姚平果然中计。

攻克平阳后,看着城中百姓对秦军的感激之情,他愈坚信姚兴的“仁义之策”

可行。

不等后续粮草补给,便率军北上,目标直指北魏的粮草要地——干壁城。

干壁城虽小,却是北魏在河东的“粮仓”

,城防坚固,守军由老将长孙肥率领,皆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秦军抵达城下,长孙肥站在城楼上,对着姚平高声喊话:“姚将军,你以为靠几句空话就能拿下干壁?我北魏男儿,岂会惧你这‘仁义之师’!”

姚平大怒,下令攻城。

秦军的攻城车一次次撞向城墙,巨大的撞击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弓箭手趴在盾牌后,将箭矢密集地射向城头;步兵则扛着云梯,冒着城头的擂石与火油,拼命向城上攀爬。

姚平亲自在阵前督战,声嘶力竭地喊道:“兄弟们,拿下干壁,就是为大秦立下不世之功!

记住陛下的嘱托,不可滥杀无辜!”

秦军士兵士气高涨,一个个如猛虎般冲锋。

有士兵被擂石砸中,鲜血直流,却咬着牙继续攀爬;有士兵的云梯被火油点燃,瞬间被火焰吞噬,却无人后退。

他们牢记姚兴的“仁义”

之训,即便攻下城墙一角,也没有对投降的北魏士兵动手,而是将其俘虏——这份克制,让姚平心中颇为自豪。

然而,姚平不知,拓跋珪正在平城密切关注着干壁的战局。

当探子回报“秦军围攻干壁六十余日,仍未破城”

时,拓跋珪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六十天!

足够了!

姚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