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皇上,廷议炸了(又是一个日万)(2 / 3)

晓辽事之督师统军!吾举荐,原辽东巡抚袁崇焕!”

“附议!”钱谦益扬声道,“天朝上国,藩邦有难,岂能袖手若行那‘守岛自保’之策,畏缩不前,坐视朝鲜大部沦陷,王京不保,则天朝威仪何在四夷藩属,又将如何看我大明此非怯懦,实乃自毁长城!孙阁老之策,虽耗资巨大,然若能一战功成,实为社稷之福!而袁元素确为督师不二人选!”

帝党这边,王在晋、毕自严脸色阴沉。黄立极依旧半眯着眼。英国公张之极眉头紧锁。六万兵不得几百万饷这简直是掏空家底去赌!

王在晋忍不住反驳:“孙阁老!钱侍郎!空谈大义,谁人不会钱粮何来兵从何调辽西、蓟镇、宣大,何处兵马可动若尽调精锐入朝,建奴乘虚而入,破边墙,蹂躏京畿,这滔天大祸,谁来承担‘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国内,迁宗室、收市舶、清官田、理盐税,哪一件不是刻不容缓若将钱粮尽耗于朝鲜,国内根基动摇,外战又如何持久”

“好一个‘攘外必先安内’!”钱谦益像是早等着这句,立刻高声接话,“王大人此言差矣!‘安内’之事,岂止江南官田、市舶盐税西南安奢之乱,荼毒数省,生灵涂炭!平定此乱,安抚地方,使川黔滇重归王化,此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道:“陕、晋宗室困顿,迁藩填川,开发边陲,既可解宗室之困,又可实西南之地,更可助剿安奢余孽,一举三得!此亦是‘安内’之要务!臣以为,当速行移藩之策,调集精兵,先平西南之乱,再稳妥移藩!此乃社稷长治久安之基!”

李邦华立刻跟上:“钱侍郎所言极是!安奢不平,西南不靖,移藩便是空谈!且川黔滇地,蛮瘴未开,土司反复。若无强兵镇守,宗室贸然迁入,岂非羊入虎口平定安奢,稳定西南,实乃移藩之前提!当速调得力大将,专责平叛!”

话题瞬间被带偏。帝党众人脸色微变。黄立极眉头深皱,浑浊的目光扫过钱谦益和李邦华。他缓缓开口:“移藩填川,自是国策。然事有轻重缓急。安奢之乱,确需先平。待西南稍定,道路畅通,再徐徐移藩,方为稳妥。否则,宗室贵胄,若在险地有失,朝廷颜面何存”

这话滴水不漏,既支持移藩,又强调先平叛后移藩的顺序。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不高,却像根针扎破了紧绷的气氛。

“陛下!诸位大人!”

众人循声望去,是礼科给事中魏照乘。他出班一步,神色肃然,带着一股“为国直言”的慷慨。

“黄阁老所言甚是!移藩填川,平定安奢,皆为安内要务!然……”他话锋一转,声音拔高,“下官有一虑!川黔滇,山高路远,非中原腹地可比!宗室王爷,金枝玉叶,远徙险地,纵有朝廷大军平叛在先,然大军岂能久驻待大军撤后,土司复叛,蛮寇作乱,王爷们手无寸铁,何以自保何以震慑宵小何以……为朝廷永镇西南边陲”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无数惊疑不定的眼神,嘴角似乎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随即朗声道:

“臣查《皇明祖训》!太祖高皇帝明训:‘凡封藩,予护卫兵。少者三千,多者万九千!’”他用了个“臣”字为自称,说明这话不是对黄立极和在场诸公说的,而是对并不在现场的崇祯皇帝说的!

“值此非常之时,当思非常之策!为保填川诸藩安危,为使其不负陛下重托,真能屏藩国家,镇守西南!臣——斗胆奏请!恳请陛下开恩!准予‘填川’诸藩,依太祖祖训——重建护卫!”

轰!

整个文华殿东阁,瞬间死寂!

落针可闻!

大部分人的表情都凝固了。勋贵如英国公张之极、武清侯李诚铭,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张,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帝党官员如黄立极、王在晋,脸色“唰”地变得惨白,眼神里全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藩王……拥兵!

这……这是要翻天吗!

短暂的死寂后,是火山爆发般的哗然!

“荒谬!荒谬绝伦!”一个帝党的御史猛地跳出来,手指颤抖地指着魏照乘,“藩王拥兵,国之大忌!此乃取祸之道!断不可行!此议当斩!”

“祖宗法度!岂容轻改!”另一个官员嘶声力竭,“魏照乘!你居心叵测!是要陷诸藩于不义,陷朝廷于险地吗!”

勋贵那边更是炸了锅。李诚铭气得胡子直抖:“胡闹!简直是胡闹!恢复护卫哪个王爷敢要这不无理取闹吗”

不过魏照乘也是有支持者的,立刻有人引经据典反驳。

“太祖祖训煌煌在目!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