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血染汉江——时代要变了!(6000+求月票)
“快!快!依江列阵!车仗围起来!”
汉江终于出现在眼前!队伍冲至一处江岸的大拐弯处,面前是一片开阔的滩地,背靠滔滔江水,地形颇为有利。杨嗣昌声音嘶哑,几乎破音,却仍强撑着下令布防。
他立马于一处稍高的土坡,目光扫视全场。徐启年则纵马在前方奔走,高声传达具体指令,指挥各部就位。黄得功、李长根二将吼叫着,甚至挥鞭督促士兵迅速行动。车辆被匆忙连接起来,依托江岸的天然弧度,很快组成了一个向陆地方向凸出的弧形车阵——正是经典的“却月阵”雏形。士兵们以车辆为屏障,拼命挖掘浅壕,堆砌土垒,加固防线。
杨镐策马至杨嗣昌身旁,面色凝重,低声道:“文弱,李王车驾乃重中之重,不容有失。给某二百亲兵,某亲自去护卫,以防万一。”他话虽如此,眼神却透着一股子狠劲儿——所谓护卫,其实是看守,绝不能让李倧在混乱中逃脱或.被俘。
李倧殉国了,自有后来人继承他的遗志。若是成了后金的“儿大王”,大明可就要失去朝鲜了
杨嗣昌深深看了杨镐一眼,瞬间明了其意,毫不犹豫地点头:“可。京甫先生,李王安危就托付与你了!”随即抽调二百精锐亲兵交由杨镐指挥。
杨镐得令,立即率兵赶往朝鲜国王李倧的车驾处,将其和一群惊魂未定的朝鲜高官,牢牢护在阵心最安全、也是最受控制的位置。
同一时刻,老炮手王二带着他的炮组,七八个精壮汉子喊着号子,青筋暴起,拼命将一门簇新的“一千斤青铜炮”推到了阵前预设的土垒后面。
这门炮是工部郎中孙元化主持的京营炮厂新出的头一批货,金贵得很。炮身是青铜铸的,摸着滑手,泛着暗金色的光泽。炮型是完全照着那红夷大炮的模样,请了洋老爷汤若望来指点,等比例缩小了约莫三分之二造出来的,看着精巧,威力却不容小觑。
最打眼的还不是这铜炮,而是底下那副非同一般的炮架。
这炮架是个极其敦实坚固的木制床架,用的都是硬实厚重的榆木料子,关键部位还拿铁条加固铆死了。两个车轮子格外高大,几乎齐人胸口,辐条粗壮,轮缘上还钉着厚厚的铁皮,一看就是为了能在野地里拖着跑,不怕坑洼颠簸。
炮身就架在这床架当中,两边伸出两根老粗的炮耳,正好卡在床架两侧的凹槽里,这叫“耳轴”,能让炮口轻易地抬高放低——这已是泰西(西方)和京营新炮的标配制式,比老炮利索多了。
炮架后部下方,装着一根古怪的巨型铁制螺杆,螺杆尽头是一个厚重的木质抵肩。开炮前,得由两个壮实兵士用一根长撬杠插进螺杆头部的孔里,拼命转动,直到那抵肩死死啃进地面才行。这般做法,虽不能叫炮自己缩回来,却能让那千斤重的炮身后坐时滑得短些,稳些。
要调转炮口左右指向,却没什么取巧的机关,靠的还是一根时刻备在炮架旁的硬木撬杠。需得三四个汉子将撬杠头塞进炮尾或大架下的着力处,一齐发力,嘿哟一声,连炮带架才能挪动分毫。虽是费力,但这炮架造得圆润,比那老旧炮架已是省力了不少。
整个炮架后部,还特意加装了一对能放下的支撑腿,行军时收起,放列时砸进土里,能把这千斤重的家伙事撑得更稳当,免得开炮时翻了车。
王二顾不得擦汗,一脚将那支撑腿踹进土里踩实了,又急着叫人去拧那螺杆抵肩。嘴里已经嘶哑地吼开了:“快!药包!实心弹!霰子箱!都麻利点!鞑子他娘的就快来了!”
王二和京营的炮手们为了熟练掌握这六门新家伙,可是跟着汤若望没日没夜练习了足足两个月,今日就要在这汉江边,叫那些建奴尝尝鲜了。
负责断后的几十个明军长枪手大多全身而退了,赵胜一把将受了轻伤的李狗儿推到一辆辎重车后面,让他自己处理一下伤口,自己则带着长枪兵在车阵缺口处列队。
他能清楚地听到身后不远处江水流淌的声音,也能看到前方原野上,那群正在肆意杀戮和抢掠的八旗恶魔,也能瞧见被他们撵得四散逃窜的朝鲜老百姓一个个被他们逮了去,或是砍死。
现在,没有退路了,只能死战了。
金成焕护着国王的车驾退至江边,他握刀的手心里全是冷汗,目光死死盯住前方烟尘起处。他能听到身后马车里传来李倧压抑的啜泣和几位朝鲜大臣惊恐的低语,甚至偶尔传来牙齿打颤的声响。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大人们”,此刻与受惊的百姓无异,全然失了方寸。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