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价值的显隐辨证》(2 / 3)

和交换;"我哋嘅心地"(我们的心地)更是纯粹的精神范畴,超出了市场逻辑的管辖范围。这种意象的转换令人想起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价格只能附着在"存在者"(具体事物)上,而"存在"本身是无法被定价的。树科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实际上勾勒出了一幅存在论图谱:越是基础性的、本质性的存在,越难以被价格体系捕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市冇价"(有市无价)这一粤语表达的精妙运用。"市"代表市场、交换领域,"价"则指明确的价格标签。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如纯净的空气、无私的爱、内心的平和——虽然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故曰"有市"),却无法用货币衡量(故曰"冇价")。这种悖论式表达揭示了现代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它将一切商品化,却又无法为最具价值的事物定价。德国哲学家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指出,现代社会将过多领域置于市场逻辑之下,导致了"物化"问题。树科的"有市冇价"正是对这种物化现象的文学批判,而"价值冇限"(价值无限)则是对抗物化的宣言——有些价值必须被置于价格体系之外,才能保持其神圣性。

诗歌意象的辩证运动最终指向了一个存在论真理: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重叠的世界中——可定价的商品世界和不可定价的意义世界。真正的智慧在于区分二者,并保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将这一深刻哲理转化为可感的诗意形象,体现了诗歌思维的独特力量。

三、价值形而上学的诗性解构

《价格同价值》虽然只有短短八行,却蕴含着一整套价值哲学。诗人通过对"价格"与"价值"的人为分离,解构了现代经济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并试图重建一种更为本真的价值秩序。这种诗性思考与古今中外的价值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展现出诗歌作为思想媒介的独特优势。

诗歌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价格同价值"中的"同"字在粤语中既可理解为"和"(并列关系),也可暗含"相同"(同一性)之意,这种语义双关巧妙地暗示了价格与价值之间既关联又差异的复杂关系。在古典经济学中,价格被视为价值的外在表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是试图为价格找到客观基础。然而在现代金融资本主义中,价格越来越脱离所谓的"内在价值",成为投机和心理预期的产物。树科的标题以最简洁的方式捕捉了这一现代性困境——价格与价值已经分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

诗歌对"价值冇限"的强调,呼应了康德伦理学中的"目的王国"概念。在康德看来,理性存在者应当被视为目的本身,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同样,树科诗中那些"有市冇价"的事物,正是因为其自身就是目的,故无法被工具理性所量化。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强调"他者"的不可占有性,认为真正的伦理关系建立在承认他者无限价值的基础上。树科通过"我哋嘅心地"这一意象,暗示了人的内在世界应当超越一切价格评估,保持其神圣不可侵犯性。

诗歌的价值反思还具有鲜明的生态维度。"阳光雨露"这些自然馈赠本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却在现代经济核算体系中被视为"外部性"而被忽略。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提出"稳态经济"理论,强调自然资本的根本重要性。树科将自然元素列入"有市冇价"的范畴,实际上是对主流经济学忽视生态价值的诗意抗议。印度诗人泰戈尔曾歌颂自然的无私馈赠,树科在粤语语境中延续了这一生态诗学传统。

尤为深刻的是,诗人将"价值冇限"与"我哋嘅心地"联系起来,暗示真正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的主体性。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舍勒的价值现象学不谋而合——价值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人在情感直观中把握到的质性。粤语中"心地"一词比普通话的"心灵"更具身体感和具体性,暗示了价值感受的ebodied(具身化)特征。树科通过这一词语选择,将抽象的价值哲学锚定在了具体的生活体验中。

《价格同价值》虽然采用方言写作,探讨的却是最普遍的现代性困境;虽然形式短小,却蕴含着一整套价值形而上学。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意象结构,成功地将经济概念转化为诗性智慧,为我们反思市场社会的局限性提供了宝贵的审美视角。在一切都被标价的时代,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有市冇价"的精神产品,它提醒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往往在价格体系之外。

结语:方言诗学的超越性力量

树科的《价格同价值》展示了方言写作如何能够在地域性与普遍性之间建立起辩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