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粤语诗)
文\/树科
佢,系我哋灵知嘅
家,江湖,世界,宇宙
佢仲喺我哋感应嘅
自由,忧乐,悲欢
我哋嘅有限冇限嘅……
佢,冇大,有细
仲喺大细阴阳嘅能量
你我,我哋交流嘅道所
佢唔单止喺外喺内
噈喺我哋冚唪唥嘅根源……
佢,查实系我哋嘅胸襟
梗喺我哋嘅头脑……
《树科诗笺》2025.4.25.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与重构:论树科<空间>的多维诗学场域》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创作版图中,粤语诗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文化底蕴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树科的《空间》,以粤语为载体,突破传统诗歌对空间的常规书写,在看似简洁的语言架构下,构建出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情感张力的多维诗学场域。这首诗犹如一面棱镜,将“空间”这一抽象概念折射出丰富的内涵,既承载着个体的生命体验,又蕴含着对宇宙、存在等终极命题的思考,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深刻的思想洞察力。
一、粤语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方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美学资源。在《空间》中,树科巧妙运用粤语词汇,如“佢”(他\/她\/它)、“冚唪唥”(全部)、“噈”(就)等,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这些粤语词汇的使用,不仅让诗歌具有鲜明的在地性,更在语言层面上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固有模式,为诗歌带来了新的语感与节奏。
粤语的发音特点也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粤语九声六调的丰富语音系统,使得诗歌在诵读时产生独特的韵律感。例如,“佢,系我哋灵知嘅\/家,江湖,世界,宇宙”一句中,“系”“知”“界”等字的发音,高低错落,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节奏,仿佛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神秘而深邃的空间世界。这种韵律感不同于传统格律诗的平仄对仗,却以一种更为自由、灵动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从文学传统来看,方言入诗并非树科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从《诗经》中的方言词汇,到南北朝乐府民歌,再到现代的方言诗歌创作,方言始终是诗歌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南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的“川”“山”等词汇,以其质朴的方言特色,生动地描绘出北方草原的辽阔景象。树科的粤语诗创作,正是对这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他将粤语的语言特色与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性表达。
二、空间意象的多维解构
在《空间》中,“空间”这一意象被诗人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构与重构。诗歌开篇便指出“佢,系我哋灵知嘅\/家,江湖,世界,宇宙”,将“空间”与人类的精神认知相联系,使其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成为人类心灵与精神的栖息之所。在这里,“家”象征着个体的情感归属与安全感,“江湖”代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人生经历,“世界”和“宇宙”则指向更为广阔的存在领域。诗人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个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空间层次体系,展现出空间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丰富内涵。
诗歌进一步写道“佢仲喺我哋感应嘅\/自由,忧乐,悲欢”,将空间与人类的情感体验相融合。空间不再是一个客观的、静止的存在,而是随着人类情感的变化而流动、变化。自由、忧乐、悲欢等情感,在空间中得以具象化,成为空间的一部分。这种将情感与空间相融合的写法,与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单纯的物理容器,而是充满了人类的记忆、情感与想象。树科在《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空间的描绘,赋予了空间以生命与灵魂。
此外,诗中“佢,冇大,有细\/仲喺大细阴阳嘅能量”一句,引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从哲学层面解构空间。在阴阳哲学中,世间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秩序。诗人将空间视为阴阳能量的载体,认为空间既有“大”的广阔无垠,又有“细”的精微玄妙,这种对空间的理解,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空间的单一维度认知,展现出东方哲学对空间的独特智慧。
三、诗歌的哲学思辨与存在之思
《空间》不仅仅是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