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间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的作品。诗歌通过对空间的探讨,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我哋嘅有限冇限嘅……”这一未完成的表述,引发读者对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思考。在物理空间中,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我们的生命、活动范围都受到种种限制;然而,在精神空间中,人类的思想、想象却可以超越物理空间的束缚,达到无限的境界。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困境,也成为了诗歌思考的核心问题。
诗中“佢唔单止喺外喺内\/噈喺我哋冚唪唥嘅根源……”一句,将空间与人类的存在根源相联系。空间不再是人类存在的背景,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与根源。这一观点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有相通之处。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此在”,即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人类与世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空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结构。树科在诗歌中,通过对空间与存在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歌的结尾“佢,查实系我哋嘅胸襟\/梗喺我哋嘅头脑……”,将空间最终归结为人类的胸襟与头脑,强调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在诗人看来,真正的空间并非外在的物理空间,而是人类内心的精神空间。一个人的胸襟与头脑决定了他所能感知与理解的空间范围,只有拥有广阔的胸襟与深邃的思想,才能真正领略到空间的无限奥秘。这种对精神空间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
四、诗歌的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
从艺术结构上看,《空间》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深入地探讨空间的内涵。诗歌开篇先从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入手,然后引入哲学观念,最后归结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使得诗歌的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在表现手法上,树科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佢,系我哋灵知嘅\/家,江湖,世界,宇宙”“佢仲喺我哋感应嘅\/自由,忧乐,悲欢”等,通过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与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空间内涵的丰富性。此外,诗歌还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空间隐喻为“家”“江湖”“宇宙”“胸襟”等,使抽象的空间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雕琢,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与诗歌所表达的深邃主题相得益彰,使诗歌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树科的《空间》以粤语为语言载体,通过对空间意象的多维解构,展现出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情感张力的诗学场域。诗歌将粤语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诗歌对空间的书写模式,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在这首诗中,空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认知、情感体验、哲学思考与存在之思的复杂载体。通过对空间的探讨,诗人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空间》的创作,不仅体现了树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思想洞察力,也为当代粤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