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同人格》(粤语诗)
文/树科
道,德喺佢嘅格
人,德道人嘅格……
睇,蒲公英盘旋嘅弧线
读,蜂巢嘅完美阵列
望,潮汐同月光嘅引力……
我哋穷极数理化嘅哲学
我哋嘅奢侈格外啲……
《树科诗笺》2025.4.30.粤北韶城沙湖畔
《自然镜像与道德拓扑》
——论树科《道德同人格》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日益陷入碎片化叙事与感官狂欢的语境中,树科的粤语诗《道德同人格》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深邃的哲学思辨,构建起一座连接自然万象与人类精神的诗学桥梁。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作品,以粤语方言为载体,将道德哲学的抽象命题熔铸于具象的自然意象,在语言的张力与意象的交响中,完成对“道德”与“人格”这一古老命题的现代性诠释。
一、方言诗学:语言本体的解构与重构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古韵最为丰富的语言体系,其九声六调的独特韵律系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同于普通话的声音美学。在《道德同人格》中,诗人以“道,德喺佢嘅格/人,德道人嘅格”开篇,短促有力的粤语发音,配合句末的押韵,形成一种类似鼓点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仅赋予诗歌音乐性,更在语义层面强化了“道”与“德”、“人”与“格”之间的辩证关系。海德格尔曾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对粤语方言的运用,实则是将语言本身作为哲学思考的载体,通过方言的独特语法结构与词汇系统,解构了传统诗歌中语言作为表意工具的从属地位,使语言成为诗学建构的主体。
与现代汉语诗歌常见的书面化语言不同,粤语中的“喺”“嘅”等虚词的使用,增添了诗歌的口语质感,使抽象的哲学命题更具生活气息。这种将方言口语与哲学思考相融合的创作手法,暗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在语言层面形成了高雅与通俗、抽象与具体的对话空间。诗人通过方言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在诗歌创作中的霸权地位,为当代诗歌的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自然意象:道德哲学的具象转译
诗歌第二节“睇,蒲公英盘旋嘅弧线/读,蜂巢嘅完美阵列/望,潮汐同月光嘅引力”,以三个平行的意象群构建起自然与道德的隐喻关系。蒲公英的弧线象征着生命的轻盈与自由,蜂巢的完美阵列暗示着秩序与协作,潮汐与月光的引力则隐喻着自然规律的永恒与神秘。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观描绘,而是诗人对道德哲学的具象转译。正如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言:“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树科正是通过对自然意象的精心选择与组合,将道德哲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诗歌形象。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本质直观”的媒介。读者通过对蒲公英、蜂巢、潮汐等具体物象的感知,能够直观地把握到道德与人格的某些本质特征。例如,蜂巢的完美阵列所体现的秩序感,可引申为人格中自律与协作的品质;潮汐与月光的引力所展现的规律性,则对应着道德准则的普遍性与永恒性。这种将自然现象与道德哲学相类比的创作手法,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抒情功能,具有了哲学思辨的深度。
三、科学与哲学:知识边界的诗性突破
诗歌第三节“我哋穷极数理化嘅哲学/我哋嘅奢侈格外啲”,将科学知识与哲学思考并置,引发读者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反思。在现代社会,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被视为探索真理的主要工具,然而诗人却以“穷极”一词暗示了科学认知的局限性。这里的“哲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科,而是对世界本质的终极追问。科学可以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但无法回答诸如“道德是什么”“人格如何形成”等根本性问题。
“奢侈格外啲”一句,以粤语方言特有的幽默与调侃,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科学理性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道德与人格等精神层面的关注。这种“奢侈”并非物质层面的挥霍,而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滋养。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树科通过诗歌语言,将科学与哲学的对立转化为互补关系,强调在追求数理化等客观知识的同时,不应放弃对道德与人格等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
四、诗歌结构:辩证思维的空间呈现
从诗歌结构来看,《道德同人格》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