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出明显的辩证思维特征。开篇以“道”“德”“人”“格”的概念对举,确立了诗歌的核心命题;中间以自然意象展开论述,通过隐喻与类比丰富命题内涵;结尾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深化主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辨链条。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强调的“完整与整一”,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诗歌主题的表达。
在诗歌的空间维度上,诗人通过意象的转换与语言的跳跃,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空间。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到具体的自然意象,再到对科学与哲学的反思,诗歌在不同层面之间自由穿梭,形成了类似拓扑学中多维空间的结构形态。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整思维角度,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五、文化语境:地域书写与普世价值的融合
作为一首粤语诗,《道德同人格》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粤北韶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为诗歌提供了独特的创作背景。然而,诗人并未局限于地域文化的书写,而是将“道德”与“人格”这一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作为诗歌的核心。这种将地域特色与普世价值相融合的创作策略,使诗歌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共鸣。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同质化与碎片化成为当代诗歌创作面临的重要挑战。树科的粤语诗创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过方言的运用、地域文化的挖掘以及普世价值的表达,诗人在诗歌中构建了一个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化空间。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当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结语
树科的《道德同人格》以粤语方言为媒介,以自然意象为载体,以哲学思考为内核,在诗歌创作中实现了语言创新、意象建构与思想表达的有机统一。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粤语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为当代诗歌如何处理哲学命题、融合科学与人文、平衡地域特色与普世价值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同人格》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成为一座连接文学、哲学与科学的桥梁,在当代诗坛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艺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