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形象的建构,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场域,让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在当代诗歌中得以重现与传承。
酒作为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文人抒发情感、排解忧愁的媒介,也是他们坚守理想、彰显风骨的象征。《酒量同赏月》中“春秋家国情怀饮”一句,直接将饮酒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酒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内涵。“春秋”二字,不仅指代时间的流转,更让人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家国大义与士人精神,诗人以“春秋”限定“家国情怀”,使得这份情怀更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传承性。而“饮”这一动作,则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诗人通过饮酒,将对家国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慨一饮而尽,让情感在酒的催化下得以升华。
诗中“你一樽,佢几箱,我一杯”的描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不同人饮酒的场景,“一樽”“几箱”“一杯”不仅体现了饮酒量的差异,更暗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质与情感状态。“佢几箱”展现出的豪放不羁,“我一杯”中蕴含的内敛含蓄,都通过饮酒量的对比得以呈现。而“品独醉!”则将饮酒的场景从群体转向个体,“独醉”并非指独自一人饮酒沉醉,而是指在群体饮酒的热闹氛围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清醒与独立,通过“品”与“醉”的对比,展现出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文人风骨。
月作为另一核心意象,在诗歌中与酒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诗中虽未直接出现“月”字,但“张公月”一句却巧妙地将月的意象融入其中。“张公”此处应指唐代诗人张九龄,张九龄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诗作《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早已成为咏月诗的经典。树科先生籍贯粤北韶城,与张九龄同为韶州人,此处以“张公月”入诗,不仅是对同乡先贤的致敬,更将月的意象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紧密结合。“张公月”所代表的,不仅是自然界的明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承载着思乡之情、家国之念的精神象征。诗人通过“张公月”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与张九龄的诗意相连,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李白与东坡的形象在诗中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与文化内涵。“李白诗,东坡词”,短短六个字,便将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人及其作品概括其中。李白以诗酒闻名,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洒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孤高,早已成为文人风骨的象征;苏轼则以词着称,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婉约,展现了文人在逆境中坚守理想、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科先生将李白诗与东坡词纳入诗中,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相融合。诗人在饮酒赏月的过程中,阅读李白的诗、苏轼的词,仿佛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让自己的家国情怀与文人风骨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得以强化与升华。
酒与月的意象在诗歌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审美空间。酒是情感的催化剂,月是精神的寄托,诗人在饮酒赏月的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家国的命运、历史的沧桑相连接,让有限的个体生命在与无限的历史时空的对话中获得永恒的意义。这种意象建构方式,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中酒月意象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时代感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主题意蕴: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的深度融合
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需要优美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更需要深厚的主题意蕴作为支撑。《酒量同赏月》在看似简单的饮酒赏月场景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意蕴,既有对家国情怀的深情抒发,也有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精神内核。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酒量同赏月》开篇便以“千年万古流芳园,春秋家国情怀饮”奠定了诗歌的家国情怀基调。“千年万古”四字,将时间的维度无限拉长,从遥远的古代延伸至当下,展现出历史的悠久与沧桑;“流芳园”则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源泉。诗人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场景中,饮下的不仅是酒,更是蕴含着春秋家国情怀的文化乳汁,通过饮酒这一行为,将对家国的热爱与对文化的传承融入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