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以酒为媒,以月为魂》(3 / 6)

/p>

诗中的“春秋”二字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可以指代春秋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泛指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但又思想繁荣的时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激发了士人们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舍生取义”,都是这一时期士人精神的体现。树科先生以“春秋”限定“家国情怀”,正是要追溯家国情怀的历史源头,强调这种情怀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在当今时代,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文化挑战,传承与弘扬这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了家国情怀,《酒量同赏月》还蕴含着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主要通过“光”与“影”的意象得以展现。诗中“从嚟光嘅烛照,嘟喺影嘅存在”一句,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光与影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光象征着光明、希望、存在,影则象征着黑暗、迷茫、虚无,二者看似对立,实则密不可分。没有光,便没有影;没有影,光的存在也无从显现。这种对光与影关系的思考,实际上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追问。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光与影的辩证关系早有论述。道家思想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构成了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光与影正是阴阳二气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它们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反映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树科先生在诗中对光与影的思考,显然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又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诗人通过饮酒赏月,在光与影的交替变化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生命中既有光明的时刻,也有黑暗的阶段;既有希望的曙光,也有迷茫的困惑。但正是这种光明与黑暗、希望与迷茫的相互交织,才构成了完整的生命过程。

诗人对光与影的思考,还与文人的生命境遇紧密相关。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曾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在顺境中,他们如光一般照亮他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逆境中,他们如影一般默默坚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李白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豪放;苏轼屡遭贬谪,却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雨。他们的生命历程,正是光与影相互转化的生动写照。树科先生在诗中提及李白诗、东坡词、张公月,正是要从这些先贤的生命历程中汲取力量,在光与影的辩证关系中,坚守自己的文人风骨与人生理想。

家国情怀与生命哲思在《酒量同赏月》中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深度融合在一起。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上,更体现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上。他认为,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获得更广阔的意义与价值;而家国的繁荣与发展,也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与奉献。同时,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也让他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识到,家国的发展如同生命的历程一样,也会经历光明与黑暗、顺利与挫折的考验,只有正视这些考验,在困难中坚守希望,在挫折中保持信心,才能实现家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昌盛。

四、文化传承:粤语诗歌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接续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树科先生的《酒量同赏月》以粤语诗歌的形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它不仅是对粤语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接续与弘扬。

粤语诗歌作为中国方言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然而,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粤语诗歌的创作与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许多年轻人对粤语的了解逐渐减少,对粤语诗歌更是知之甚少,这使得粤语诗歌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树科先生坚持用粤语进行诗歌创作,并出版《树科诗笺》这样的粤语诗鉴赏集,正是出于对粤语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酒量同赏月》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意蕴与鲜明的地域特色,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粤语诗歌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对粤语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为粤语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酒量同赏月》并非仅仅局限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它更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弘扬,实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接。诗中对家国情怀的抒发,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