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方言之宇宙》(2 / 2)

、六行尤为突出:\"你睇,能量波嚟嘅\/睇我,上帝粒子啫\"。诗人突然引入了现代物理学概念——\"能量波\"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俗称),将诗歌从传统哲学思考推向科学前沿。这种跳跃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延续了\"睇\"与\"谂\"的主题——科学观察与理论思维的关系。

\"能量波\"可以理解为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暗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不可分性;\"上帝粒子\"则是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基本粒子,被比喻为宇宙的\"建筑师\"。树科巧妙地将这些深奥的科学概念纳入粤语句式:\"嚟嘅\"(来的)、\"啫\"(罢了),以方言的轻松消解了科学的艰深,创造了一种举重若轻的诗学效果。这种手法令人想起艾米莉·狄金森将\"脑\"比作\"比天空更广阔\"的大胆比喻,树科则以粤语特有的幽默感和实在感,将宇宙奥秘拉回日常经验。

从认知角度看,这两行诗还隐含了观察位置的问题。\"你睇\"与\"睇我\"构成互为主体的观察关系,暗示认知总是特定视角的产物。正如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所示,观察行为本身会影响被观察对象,树科通过简单的粤语对话结构,捕捉了这一深刻的科学哲学思想。这种将高深理论融入日常语言的努力,体现了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所称的\"包含多重性\"的诗歌抱负,只是树科以粤语特有的简洁和直接实现了这一目标。

诗歌的最后两行实现了视角的宇宙性飞跃:\"企喺月度睇世界\/行出宇宙睇宇宙……\"。从地面观察上升到月球视角,再超越到宇宙之外,这种视角的递进呼应了古代中国\"登高望远\"的诗学传统,但赋予了全新的太空时代内涵。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迈,在树科这里变成了真正的宇宙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的是\"月度\"而非\"月球\",这一粤语表达更富诗意和陌生化效果。\"行出宇宙睇宇宙\"中的\"行出\"(走出)是典型的粤语动词,它赋予超越行为以日常动作的亲切感。这种表达创造了一种认知悖论:如何能站在宇宙之外观察宇宙?这实际上呼应了现代宇宙学关于\"多重宇宙\"的猜想,同时也回到了庄子\"逍遥游\"的超越境界。但树科以粤语的实在性和动作性,使这一玄思变得可触可感。

从结构上看,结尾的省略号暗示这种观察和思考的无限延续,与开头的循环往复形成呼应。全诗因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循环:从日常的看与想,到科学的观察与理论,再到宇宙尺度的超越与反思。这种结构设计令人想起威廉·布莱克\"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微观—宏观对应,但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节奏和词汇,赋予了这一传统以新的方言表达。

《睇到嘅》虽然只有短短八行,却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节奏和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宇宙。从\"谂\"与\"睇\"的认知辩证法,到\"能量波\"与\"上帝粒子\"的科学意象,再到\"行出宇宙\"的超越视角,树科成功地将方言表达提升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这首诗证明了方言不仅不是思想的限制,反而可能是突破标准化思维模式的途径。

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诗歌如同文化多样性的基因库,保存着特定语言群体的感知方式和思维特质。树科的《睇到嘅》展示了粤语如何能够既扎根于地方经验,又通达普遍的人类关怀;既保持语言的本土特色,又参与全球性的诗学对话。正如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所言:\"诗歌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神秘桥梁\",树科的粤语诗歌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从珠江河畔出发,最终抵达了人类共同的认知与存在之思。

通过《睇到嘅》的分析,我们看到方言诗学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在标准语主导的文学场域中,树科这样的方言诗人通过对方言的诗性运用,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语言、认知与存在关系的新视角。这首诗最终告诉我们:无论使用何种语言,真正的诗性智慧在于,像诗人一样\"企喺月度睇世界\",获得超越性的洞察力,同时又能够\"行出宇宙睇宇宙\",保持对认知本身的反思能力。这或许就是《睇到嘅》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诗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