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药香漫时(1 / 2)

我被不在了 爱德华18 1785 字 13天前

药膏在掌心慢慢化开,带着紫苏的清苦和苍术的醇厚,李梅低头时,看见自己的指尖沾着点绿,像刚掐过新鲜的药草。

那绿色带着湿漉漉的水汽,凑近闻,能嗅到晨露的微凉,混着泥土深处的腥甜——是凌晨五点的药田味道,张大爷总说这时候的草最有劲儿,汁水能治三分病。

石碾子还在转,“吱呀——吱呀——”

的声响从祠堂后院传过来,像位老人在哼着没头没尾的调子。

张大爷蹲在药田边,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手里正把彭罗斯教授切好的药膏块往土里埋。

他埋得很认真,每块药膏都要先用手指在地上戳个深约寸许的小坑,再小心翼翼地放进去,边埋边念叨:“让根须也尝尝,明年说不定能长出会治病的草……这可是好东西,当年你奶奶就用这方子救过村里的娃,那会儿缺医少药的,全靠这些草啊根啊续命……”

李梅蹲在他旁边,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翻飞。

那些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却灵活得很,埋完最后一块药膏,他突然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块黑褐色的药膏,油亮亮的,还带着点温热。

“这个是给你的,”

张大爷把油纸包往她手里塞,“你奶奶当年亲手熬的,说留着给家里娃备着,蚊虫叮咬、磕碰擦伤都管用。

我看你昨天在药田摔了下,膝盖青了,回去敷上,明天就好。”

油纸包上还留着奶奶缝的细麻绳,针脚歪歪扭扭,却看得出来缝得很紧实,像怕里面的宝贝跑出来似的。

李梅捏着那包药膏,指尖传来的温度顺着血管往心里钻,暖得眼睛有点潮。

“张大爷,这药膏……”

她想说这太珍贵了,却被张大爷打断。

他摆摆手,往石碾子那边挪了挪,声音突然低了些:“你奶奶走的前一晚,还念叨着这药膏的方子,说里面的紫苏得用头茬的,苍术要选长在阳坡的,晒足七七四十九天……她还说,药这东西,得带着心熬,不然治不了根。”

他说着,伸手拍了拍石碾子,那碾子是青石的,被磨得光溜溜的,边缘处还能看到深浅不一的刻痕,“这碾子,还是当年你爷爷亲手凿的,凿了整整三个月,手上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

李梅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石碾子,阳光落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那些刻痕里仿佛藏着时光的影子——爷爷凿石时的喘息声,奶奶添柴时的咳嗽声,还有小时候的自己趴在碾子旁,看奶奶把晒干的草药倒进去,碾子转起来,药香混着奶奶的歌声飘满整个院子。

“吱呀——”

石碾子突然加,彭罗斯教授推着碾杆,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那身笔挺的西装沾了不少药草碎屑,却依旧一丝不苟。

“李小姐,药膏快碾好了,您看这细度够不够?”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上沾着点绿色的药粉,“按照古卷记载,需碾至‘触之无颗粒,捻之成乳膏’,现在应该差不多了。”

李梅走过去,拈起一点药膏,放在指尖捻了捻,果然细得像奶油,一点颗粒感都没有。

彭罗斯教授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都沾着药粉:“这石碾子可是个宝贝,据说是明代的老物件,内部结构很特别,能让药草研磨时受热均匀,保留最大药效……”

他说起这些,眼睛亮,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我研究了三个月才摸透它的脾气,你看,碾杆推到这个角度,转最稳,药粉不会飞溅……”

正说着,小青抱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摘的紫苏叶,绿得亮。

“李姐姐!

你看我摘的紫苏,都是带露水的!

彭罗斯教授说要最新鲜的才能入药,我凌晨就去后山摘了,那边的紫苏晒的太阳多,香味特别浓!”

她跑得脸蛋通红,辫子上的红头绳松了半截,一甩一甩的,“对了对了,我还在叶梗上现个小蜗牛,给它取名叫‘慢慢’,你看它爬得多慢呀,像不像石碾子转的度?”

她把篮子递过来,李梅果然看到片紫苏叶上趴着只小小的蜗牛,壳是半透明的,正一点点往叶尖挪。

小青用手指轻轻碰了碰蜗牛壳,小声说:“慢慢呀,你要快点爬哦,等会儿药膏做好了,给你留一点点当零食~”

这时,祠堂的门“吱呀”

开了,陈医生从里面走出来。

他穿着白大褂,袖口卷到肘弯,露出的小臂上沾着点药汁,手里拿着本泛黄的药书,封面上写着《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