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东北。
谁又愿意背井离乡,撇家舍业的,动员了也不见效果。
还是领导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号召青年突击队带头,主动报名拓荒。
说是拓荒,实际上没有开荒地的活,冶金厂周边哪有地给他们种。
搬运机器、支援工地、执行保卫、学习技术……
最先去钢城的那一批年轻人对新厂区最有归属感,也最有创业精神。
少有老同志掣肘,他们热血难凉,一心做事业,终于提前三个月将钢城轧钢厂给建设起来了。
现在是机械设备调试和试生产阶段,以应对即将在11月份正式开工。
可以说京城红星轧钢厂停炉的那一天,钢城红星轧钢厂早就开始生产了,绝对不会将生产任务耽误了。
经过技术变革和设备更新,钢城轧钢厂更纯粹,更专业。
可代价是将原本四万名职工压缩到八千五百人。
取消三班倒,取消部分工业,给新轧钢厂插上自动化和电气化的翅膀,也将部分职工的路给堵死了。
都是同志,哪能将他们的路都给堵死了,还是要解决安置问题的。
9月17日,李学武代表红星钢铁集团会见了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的负责人,就职工安排进行了深切讨论。
他也是应李怀德和管委会的要求,向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提出至少接收两万五千人的准备。
红星钢铁集团不是养不起这些人,而是没有岗位可供他们挑选了。
从9月15日开始,陆陆续续提交上来的报名表显示,很有一部分职工是不愿意离开京城去钢城工作的。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有的人能接受随着工厂一起去钢城,那他们就去争钢城轧钢厂的岗位。
不想去钢城的怎么办,只能去争集团放出来的安置岗位。
哪个单位的都有,建筑总公司和矿业总公司的最多。
很多工人不得已选择建筑总公司和矿业总公司也不愿意去钢城是为了什么?
建筑总公司的岗位具有流动性特点,工地很有可能不在京城。
矿业总公司就更是了,工作地点可能固定在大山里,或者矿洞里。
但这两个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公司在京城。
就冲这一点,很多工人感觉自己的根还在京城,而不是背井离乡。
其实这也透露出了一种无奈,能干自己熟悉的工作,谁又愿意干体力活。
从车间工人转到建筑工人好转,想要转回去可就千难万难了。
现有的四万名职工,按照原计划是转走一万五千人给新京一厂。
现在比较原计划足足增加了一万人,这就是那些不愿意出京的职工。
钢城轧钢厂只要八千五,李学武同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经过一上午的谈判,甚至可以说鏖战,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