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把人事指标给谈下来了。
两万五,新京一厂能接收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由京城工业来协调。
当初红星厂兼并亮马河周边16家企业的时候就说了,这16家企业的部分职工是不能转人事关系到红星厂的。
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些人事关系最早在工业系统挂着,后来新京一厂成立后直接划转过去的工人不用说,红星钢铁集团几乎一个不留,都给了新京一厂。
当时借调到其他单位的工人,没有人事关系的也在这一次都划走了。
李怀德在人事会议上讲的明白,不要讲人才难求,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张,优秀的人才会源源不断向集团供给。
这些培养出来的骨干各科室、各车间需要,可新京一厂也需要。
所以该是人家的就必须还给人家,比如说综合管理部副经理白常山,他就是新京一厂的组织关系。
红星钢铁集团清空借调关系,他也随着那部分工人去往新京一厂工作。
是要充实和支持新京一厂的建设,也是清空集团的岗位,给部分职工腾位置。
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决定多接收一万名职工也不是白帮忙的。
首先,红星钢铁集团必须保证今年的轧钢生产计划必须完成。
其次,红星钢铁集团必须保证未来三年时间里,帮助新京一厂完善和提升产能,以达到轧钢厂现有生产计划指标的85%,不足的部分需要钢城轧钢厂做补充支援。
然后,红星钢铁集团需要保证本次调转的两万五千名职工享受集团基本福利待遇直到年底。
最后,红星钢铁集团需要同新京一厂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提供优质钢材,提供三产工业发展机遇。
可以这么说,为了这一万名不愿意调岗的工人,李学武憋着一肚子火,第一次被人家按着脑袋签了这份让他既无奈又心酸的协议。
没办法,这么多工人就愿意在京城工作,可红星钢铁集团在京城的工业岗位也好,事业岗位也罢,都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
只能捏着鼻子让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趁火打劫。
当初捏在手里,没给京城工业的最后一笔拨款也不得不交出去。
他做了这么多,那些职工就领他的情了吗?
别闹了,不骂他就不错了。
联合工业报和广播电台的记者要采访他,李学武沉默着一张脸进了办公楼,他哪有脸面接受采访啊。
是,没错,那些不愿意去钢城,想要留在京城继续干轧钢岗位的工人求仁得仁,不用面临岗位双选的压力了。
可是,他们也失去了红星钢铁集团正式职工的身份。
在东城,在亮马河工业区,红星钢铁集团正式职工的身份有多值钱,只有这些正式职工才深有体会。
没有工作证你能拿着集团发放的副食本不用票就能购买生活物资吗?
没有工作证你的子女能享受联合教育,拥有进厂资源吗?
没了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