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像样地当起了“小老师”
。
他穿着林念缝的浅灰色短褂,手里握着竹刀,先指了指旁边的竹料:“大家先看我做一遍,采竹要选三年生的老竹,老竹纤维粗,做出来的纸才结实;劈竹要顺着纤维劈,不然竹条会碎;捣纤维的时候力道要匀,太轻了纤维捣不碎,太重了纸会脆……”
阿竹在一旁补充,把自己第一次做纸的“糗事”
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我第一次捣纤维,把木杵砸到了石臼外,差点砸到自己的脚;抄纸的时候手一抖,纸浆歪成了月牙形,小宇哥哥还笑我做的是‘月牙纸’呢。”
这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顿时松快下来,连王阿婆都笑着说“原来你们也有做不好的时候,那我们就放心了”
。
开始做纸时,竹纸坊里顿时热闹起来,连竹林里的风都带着欢快的气息。
孩子们围着石臼,伸着小手争着要捣竹纤维,小宇怕他们累着,让他们排着队轮流来,每人捣三下,“轻一点,像拍小皮球一样”
。
孩子们乖乖听话,小手握着木杵往下捣,虽然力气小,却格外认真,额头上都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阿婆们则坐在竹桌旁,小心翼翼地拿着竹帘,像捧着宝贝一样,偶尔纸破了,就笑着说“没事,阿竹丫头说第一次都这样,我们再试一次”
。
竹翁拄着竹杖,在人群里慢慢走,帮着指导新手劈竹,还把林溪当年做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林溪那丫头第一次做纸,捣了半个时辰纤维,手都酸了,结果抄出来的纸薄得像蝉翼,一吹就破,她坐在石臼旁哭,哭完了又接着做,直到做出第一张完整的纸,笑得比谁都甜。
做竹纸和做人一样,要耐心,要用心,急不得。”
阿竹带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抄纸,小女孩叫丫丫,眼睛圆圆的,像两颗黑葡萄,手却很小,握着竹帘时手指都在抖。
阿竹就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起把竹帘往纸浆盆里沉:“慢慢来,别慌,像捞水里的小鱼一样,轻轻沉下去,再慢慢提起来。”
丫丫盯着竹帘,小脸蛋绷得紧紧的,直到竹帘提起来,看到上面完整的纸浆层,才高兴地跳起来,声音脆生生的:“我做好啦!
我要在上面写‘妈妈我爱你’,妈妈每天都给我做早饭,我要让她知道我很爱她。”
小宇则在帮一个头花白的老爷爷劈竹。
老爷爷的手有点抖,握着竹刀劈了几次,都没把竹条劈开,反而把竹刀卡在了竹节里。
小宇就走过去,帮他扶着竹料,手把手教他:“爷爷,竹刀要对准竹节缝,这里的纤维最松,用力往下落,一下就能劈开。”
老爷爷按着他说的试了试,竹刀“笃”
地一声,果然把竹条劈成了两半,他笑着拍了拍小宇的肩膀:“还是你们年轻人厉害,我这老骨头,几十年没摸过竹刀了,手都不听使唤了。”
小宇连忙说:“爷爷您只是好久没做了,多试试就熟练了,您劈的竹条比我第一次劈的整齐多了。”
中午的时候,太阳升到了头顶,竹林里的竹香混着纸浆的气息,格外清新。
大家坐在竹纸坊门口的石凳上,吃着林念带来的竹叶包。
竹叶包是用新鲜的竹叶裹的,里面的糯米黏黏的,豆沙甜丝丝的,咬一口,竹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在嘴里散开。
丫丫举着自己刚写好字的竹纸跑过来,给阿竹看:“姐姐你看,我写好字啦!”
纸上用竹汁写着“妈妈我爱你”
,字迹歪歪扭扭的,旁边还画了个小太阳,太阳的光芒是用竹汁点的小点点。
阿竹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写得真好,等纸干了,你送给妈妈,妈妈肯定会很高兴的,说不定还会把这张纸贴在墙上呢。”
下午,风渐渐大了些,竹架上的竹纸很快就晾干了。
有的纸泛着米黄色,上面能看到细细的竹纤维纹路;有的纸被孩子们涂了颜色,红的、绿的、蓝的,像一朵朵彩色的花;还有的纸被折成了纸船、纸鹤,摆在竹桌上,格外好看。
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笑容,连王阿婆都捧着自己做的竹纸,笑得合不拢嘴:“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亲手做一张纸,回去要给老头子看看,让他也羡慕羡慕。”
有人把纸折成纸船,说要放在村头的小河里,让纸船带着故事漂向远方;有人在纸上画了竹林,说要挂在自家的墙上;还有人像阿竹和小宇一样,写下自己的故事,贴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