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
竹架上的纸越来越多,五颜六色的,像挂满了彩色的叶子,风一吹,纸页“哗啦”
响,像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临走时,丫丫拉着阿竹的手,不肯松开:“姐姐,下次体验日我还要来,我要做一张更大的纸,写给爸爸看,爸爸在外地打工,我要让他知道我做了竹纸。”
王阿婆也说:“你们这活动真好,既学了手艺,又听了故事,下次我带我们家老头子来,让他也学学做竹纸,他年轻时候就喜欢这些老手艺。”
竹翁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面,笑着对小宇说:“林溪当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竹纸坊热闹起来,让更多人喜欢竹纸,现在你俩帮她实现了,她在天有灵,肯定很高兴。”
体验日结束后,阿竹和小宇开始收拾竹纸坊。
阿竹把竹架上的新故事一张张整理好,按日期排好顺序,有的纸边角有点卷,她就用竹镇纸压平;小宇则在旁边打扫卫生,把地上的竹屑扫到竹筐里,把用过的竹帘一张张洗干净,晾在竹架上。
两人都累得满头大汗,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却笑得很开心,连手上被竹刺扎出的小口子,都觉得不疼了。
“以后每个月都这样,会不会很忙呀?”
阿竹坐在石凳上,揉着酸胀的胳膊,胳膊上还沾着点竹汁的痕迹。
小宇点点头,又摇摇头,手里拿着块布擦竹刀:“忙是忙,但很开心呀。
你看,大家都喜欢竹纸坊,都愿意听林溪奶奶的故事,这样我们的牵连就越来越多了,就像守艺老人说的,织网人的网,就是这样一点点变大的。”
林念走过来,递给他们两杯温水,杯子是竹制的,杯身上刻着竹叶:“忙不过来就叫我,我也能帮你们搭把手。
再说,镇上的人肯定也愿意帮忙,你看今天,王阿婆帮着招呼人,竹翁帮着指导,以后人多了,大家肯定都会来帮忙的。”
接下来的日子,竹纸坊果然越来越热闹。
每个月的体验日,来的人都比上次多,有时人太多,竹纸坊里都站不下,大家就坐在竹林里,听小宇讲做竹纸的步骤,听竹翁讲林溪的故事。
竹翁总是提前一天来帮忙准备竹料,把竹料劈成细条,码得整整齐齐;镇上的裁缝铺老板张婶,每次都会来帮忙修补竹帘,她的针线活好,补好的竹帘看不出来痕迹;连镇西的铁匠李师傅都来帮着加固石臼,他用铁条把石臼的边缘绑好,说“你们这是好事,我得帮衬帮衬,石臼结实了,你们捣纤维也省力”
。
阿竹和小宇也越来越熟练,不仅会教大家做竹纸,还会讲更多的故事——有竹翁讲的林溪当年在竹纸坊做纸时,遇到下雨天,把竹纸搬到屋里,自己却淋了雨的往事;有守桥人爷爷讲的竹桥的故事,说林溪当年经常在竹桥上放纸船,纸船上写着对远方朋友的祝福;还有他们自己在竹语镇遇到的人和事,比如帮邻居阿婆修竹椅,帮镇上的孩子编竹篮。
他们还学着林溪的样子,用竹纸做风筝,在风筝上写满故事,趁着春风放飞。
风筝飞得很高,飞过竹林,飞过竹桥,飞过镇口的老槐树,竹纸上的字迹在风中轻轻晃,像在把故事传递给每一个看到风筝的人。
这天,阿竹和小宇像往常一样去竹纸坊,刚走进竹林,就现地上有一串奇怪的脚印。
脚印很小,像是孩子的,却比普通孩子的脚印深,而且脚印旁边还有些细碎的竹屑,像是有人在这里劈过竹。
“是谁来过这里呀?”
阿竹蹲下来,指着脚印问,手指轻轻碰了碰地上的竹屑,竹屑还是新鲜的,应该是刚留下没多久。
小宇也觉得奇怪,挠了挠头:“体验日刚过没多久,按理说不会有人来呀,难道是镇上的孩子来玩了?”
两人顺着脚印往前走,脚印在竹林里绕了几个弯,最后通向竹纸坊。
走到竹纸坊门口,他们现屋门是开着的,里面传来“沙沙”
的声音,像是有人在翻纸。
小宇握紧了手里的竹刀——竹语镇的人都知道竹纸坊的规矩,没人会随便进未开门的竹纸坊。
他轻轻推开门,只见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小男孩蹲在竹架旁,正小心翼翼地摸贴着的竹纸,手指轻轻拂过纸面上的字迹,手里还拿着一根竹枝,竹枝上沾着点新鲜的竹汁,像是在模仿他们写故事。
“你是谁呀?”
阿竹轻声问,怕吓着他,声音像羽毛一样轻。
小男孩回过头,露出一张圆圆的脸,眼睛很大,像两颗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