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打了个视频电话。
屏幕里立刻跳出她的笑脸,背景是家里的院子,她正站在晾衣绳旁收衣服,蓝布衫的衣角被风吹得轻轻晃。
身后的桂树落了一地花瓣,石凳上摆着个竹筛,里面晒着刚摘下来的桂花,金黄金黄的,像撒了一地的小星星。
她手里捏着我的毛衣,指尖还沾着点面粉——想必是刚揉完做桂花糕的面团。
“等你回来啊,”
她笑着说,抬手拂去肩上沾着的桂花,指尖在月色下泛着浅淡的光,“妈用这些新摘的桂花做桂花糕,再把去年泡的桂花酒开封,咱们娘俩就坐在院子里,对着月亮喝两杯,再听你爸讲他年轻时中秋加班的事儿。”
那时只觉得是寻常的叮嘱,如今再想,那些藏在“做桂花糕”
“喝桂花酒”
里的期盼,那些裹在笑里的惦念,原是中秋最动人的底色——不浓烈,却像桂香一样,悄悄浸在岁月里,一想起,就暖得人心头软。
又一阵风过,巷子里的灯笼晃得更厉害了。
那些灯笼挂在巷口的老槐树上,有的是油纸糊的,有的是素色绢面的,上面印着各式纹样:有玉兔蹲在桂树下捣药的,耳朵竖得尖尖的;有嫦娥披着广袖,指尖碰着桂树枝桠的;还有小小的月亮船,载着满船的桂花,飘在淡蓝色的夜空里。
暖黄的光透过灯面,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有的像跳跃的兔子,有的像舒展的桂叶,像极了幼时我和小伙伴提着灯笼追逐的模样。
那时我手里的灯笼是奶奶做的,竹篾扎的骨架,外面糊着雪白的宣纸,上面是我用蜡笔涂的歪歪扭扭的月亮和兔子。
灯笼柄是打磨光滑的竹棍,握在手里温温的。
每到中秋夜,我就和巷口的阿明、阿妹一起,提着灯笼在巷子里跑,灯笼穗子在身后飘着,像小尾巴似的。
我们比谁的灯笼亮,比谁的图案好看,跑累了就坐在老槐树下,分食一块月饼,听阿明的爷爷讲“玉兔捣药救嫦娥”
的故事。
那时总觉得中秋夜很长,长到能把所有故事听完,能把所有月饼吃完,长到以为这样的夜晚会一直继续下去。
如今才懂,中秋夜的“长”
,从不是时光走得慢,而是心里装着太多的惦念——惦念着远方的父母是否添了厚衣裳,惦念着家里的桂树是否又开了满枝满桠,惦念着下一个中秋,能否不用隔着屏幕说“团圆”
,而是真真切切地和牵挂的人坐在一起,再赏这轮不变的月,再聊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小事。
抬头再看月亮,它依旧悬在墨色的天幕上,清辉如初。
没有云絮遮挡,它像被清水洗过的玉璧,温润而明亮,边缘晕着淡淡的银晕,把周围的夜空染成了浅紫色。
远处的屋顶被月光照得泛着淡蓝的光,树梢的轮廓清晰可见,连巷口那株老槐树上的枯枝,都被月色描上了一层银边。
忽然想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写的“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这月亮哪里是“孤”
的?它照着故乡庭院里的石凳,也照着异乡出租屋的窗台;照着饭桌上团聚的笑脸,也照着手机屏幕前思念的眼眸;照着孩童手里晃动的灯笼,也照着老人鬓边的白。
它像一双温柔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人间的岁岁年年——看着我们从攥着月饼糖渣的孩童,长成背着行囊远走他乡的大人;看着我们从不懂离别,到学会把牵挂藏在“中秋快乐”
的问候里。
它始终用同一片清辉,把我们与牵挂的人悄悄连在一起,不管隔着几座山、几条河,只要抬头望见它,就知道“我们共赏着同一轮月”
,这份联结,从来不曾断过。
桌上的桂花茶凉了些,我起身去厨房添了些温水,又从玻璃罐里舀了一勺温蜂蜜。
那蜂蜜是去年母亲寄来的,罐身上贴着她手写的“桂花蜜”
标签,字迹带着她特有的娟秀,边缘还沾着一点桂花的碎末。
蜂蜜倒进茶杯里,琥珀色的蜜液顺着杯壁缓缓流下,与浅黄绿色的茶水融在一起,搅开时,杯底沉淀的干桂花慢慢浮上来——那些桂花是去年秋天我自己晒的,小小的花瓣皱巴巴的,泡在水里却渐渐舒展,在月色下泛着淡金色的光,像撒在茶里的小星星。
喝一口茶,清甜里带着淡淡的桂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涩——那是干桂花本身的味道,不浓烈,却恰好中和了蜂蜜的甜。
这味道像极了中秋的滋味:有家人团聚的甜,有异乡思念的涩,有回忆里的暖,也有对未